上学五年,儿子第一次在课堂上发言,提醒我父母得这样做

今天中午,我们家哥哥放学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说:“我今天举手回答问题了,还是语文课,你要奖励我。” 我听了又好气又好笑,这么大了,怎么还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一点小事就要表扬和奖励呢?


接着,我又想起了上周,他和我说过班主任也就是语文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积极发言。


其实,我们也一直鼓励他,上课积极发言,有想法就勇敢地表达出来。我想这次,他突破自己,得益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虽然,对别人来说,这是一件不足为奇的小事,对他而言,却是勇敢表达自我的开始,是对自己心理的一次挑战。


尼采说:“你所能遇到的最大敌人是你自己。”战胜自我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所以,我及时肯定了儿子的进步,也给予了他要的奖励--一个鸡腿加一瓶可乐。


这也让我想到了哥哥的性格问题,胆怯自卑,脾气暴躁。三岁前后他是半留守儿童,后来家里又经常争吵,对他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年我一直在反思,孩子面前这几件事千万不要做:

1.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更不要打架。


不管是和外面的人,还是和家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在大人面前,孩子是弱小的,无力的。


当大人争吵时,看着我们狰狞的面孔,歇斯底里的吼叫,孩子只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胆小自卑、暴躁甚至偏激狭隘。


我上小学时,和叔叔婶婶住隔壁。家里经常鸡飞狗跳,剑拔弩张。不是父亲和叔叔、婶婶吵架,就是叔叔喝醉了酒家暴。


吵架不说,有时候还打架,挥舞着斧头或者菜刀,吓得我们这些小孩子直哆嗦。


有一次,晚上十一点多了,醉酒的叔叔说要放火烧房子,我们吓得躲在邻居家,迟迟不敢回去。


直到现在,我都很害怕和人理论,更害怕跟人发生冲突,宁肯吃点亏也不敢声张。


长期生活在家庭“战火”中的孩子是很痛苦的。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2.不要当着家人或者外人的面否定孩子,不要揭孩子的短。


我们家哥哥内向,家里来人了,总是很腼腆,等别人叫他或者问他话了才开口。为这事,他爸爸没少说他。很多时候,都是当面就说:“XXX, 你怎么这么没有礼貌,见了人都不打招呼的啊!”


这个时候,哥哥就站在一边,默不作声,任由爸爸说。更让人讨厌的是,奶奶还帮腔,说:“是啊,没一点礼貌,见了我们都不叫。”


我听了很生气,但不想跟他们理论,就拉着哥哥到房间里,跟他说:“如果你不想多说话,你打个招呼就可以了。我知道你不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


经常被否定的孩子,自尊心受挫,变得自卑,缺乏自信,或者异常的争强好胜。家长的否定,毁掉的是孩子的未来。


否定,打击自信心和动力,而肯定却让人信心倍增。这话放在大人身上,同样适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而不是轻易的否定。

3.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轻易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尊重人,却忘了什么叫尊重。尊重,说简单点就是闲时莫论人非。


口是心灵的大门,人说嘴上没个把门的,说的就是那种满嘴跑火车的人。这种人往往也是招人讨厌的,孩子其实也讨厌听得父母议论别人。


当大人议论张家长李家短时,孩子的思想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


我们家有些亲戚就很喜欢背后议论人。耳濡目染,他家女儿也很喜欢“关心”大人说的事,养成了爱传话的习惯。

结果,有一次,孩子理解错误,跟她妈说“XXX说的,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读了也没用。”这句话,差点造成两家矛盾。


所以,言传不如身教,先从我们家长自身做起。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的是孩子的一辈子。


教育孩子,不止是吃饱穿暖,更要给他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关心孩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证和满足,更要在心理和精神上重视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引导孩子。但尊重不代表放纵,关心不代表约束,分享不代表说教。


一个安定平和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一个情绪稳定、心态积极的父母,是孩子前进的助力。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让我们一起学做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