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种很多参天大树的目的是什么?养浩然正气!成栋梁之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大学,都喜欢种树,树木遮天蔽日,在道路两旁形成隧道,悠长且宁静。从中国人的角度看,种树与育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至于我们这赞美老师时,称他们为园丁。这种与树的关系,无疑让中国的教育事业突显一种神秘感。

一,因为传统的缘故,古代的书院和书屋大部分在密林处

无论是白鹿洞书院,还是岳麓书院都位于山麓之之南,抬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啊。有名的四大书院都是如此热爱树木,由此可见古人对树木的认可。可能种树有养心悦目之用,也有可能是乘阴纳凉之求。有古老的树,已经成为大学的一个身份象征。是表明自己悠久的历史,表现自己的隐士风骨。中国的传承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把有书院就有树林的习惯演变成了现在大学的的一个特点,特别到你没有发现而已。

二,以“材”喻“才”

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喜欢用树木比喻人才,这其实是古代的人对教育的一种追求。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中国人对教书育人的追求,是如此的苛刻。大学是教育高端人才的地方,是教育的最高学府,故教育气息必须浓郁。同时,也为了让学生知道有所改变,以树木潜移默化来改变学生。中国人对气的独有情钟,就化为了气氛,就变成了一颗颗高大的树木。

三树木郁郁葱葱,学校的古朴与厚重不言而喻

我们这通常印象里,到处是建筑的学校,莫名有一种暴发户的感觉,在人的身上更加明显。倘若学校有许多古老的树,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学校历史悠久,就有一种敬重。所以,对学校的气质形象来说,树好像是一件衣服。树木稀稀拉拉,就像学校穿了件普通的衣服;树木郁郁葱葱,就像学校穿上了华丽的衣服,要出现盛宴。


我们对树木的喜爱,不仅仅是白杨的迎风而立,不仅仅是南京的浮想联翩,不仅仅是胡杨林的死里求生,还是我们对这些精神的赞美和认可,树既是这些精神,又不仅仅是这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