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听课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何时推门,更在于怎么听

跟一位朋友聊天,说到了“推门听课”这件事。

因为关系比较好的缘故,朋友在我面前好一通吐槽,大致捋了一下,他对“推门听课”的深恶痛绝,主要因为以下四方面原因——

其一,会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同事给我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老师们正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着课,突然教室门被推开,几个校领导拎着小板凳鱼贯而入,坐在教室后面听起课来。好不容易热起来的课堂气氛瞬间冷场。

其次,听课之后的点评经常让老师觉得无所适从。有些领导本身没有进过课堂,但是听课之后,总要对老师做出评价,也许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对老师横加指责,把整节课批得体无发肤,让老师无所适从。

其三,相比普通老师,领导的电话要多得多,可是有的领导很不自觉,平常开会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提醒老师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可是听课的时候,他们的手机总是不断响起,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断课堂。

其四,是因为他觉得平时的常态课,不是公开课,不可能做到公开课那般尽善尽美,看到有人听课,免不了会紧张。

(图转网,如侵删)

听了朋友的话,我不由得哑然失笑。

首先,朋友所说的课堂中途进教室听课的情况,在我教书二十多年的生涯中,从来都没有见过。而且,如果真有人这样来听我的课,我绝对会把他轰出去。

其次,我们平素的听课中,虽然也会对老师的教学做出评价,但是从我个人的经历看,领导听了我的课之后,更多的是提出建议,而不是完全否定。而且,现在大部分的领导,都是教学的行家里手。

至于朋友说的第三点,我的确没办法反驳,因为这样的事情,是真的发生过,但是这一点并不局限于领导,很多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

当然,对于他说的第四点,我百分之两百不同意,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公开课都或多或少存在表演性质,这样的课,如果用于评比或者理念展示,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的没多大作用。

因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经历最多的还是常态课。只有常态的,才是真实的,一个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准如何,还是要看常态课。

而且,在我个人的认知里,只有充满缺憾的课,才是最有价值的课。

(图转网,如侵删)

为此,我专门上网查了一下,才发现对于“推门听课”这件事,网上早就吵翻天了。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总体来看,反对的占上风,反对的意见跟朋友的说法大同小异(我甚至觉得,朋友之所以那么抗拒,就是看了网上的有些说法)。

认真梳理了一下,支持“推门听课”的意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校领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管理教学工作本就是他们的分内之事,进教室听课这件事,与其说是他们的权力,还不如说是他们的义务。如果他们不进教室听课,就是最大的失职。

第二类观点:课堂上,老师的关注焦点应该是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生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有没有人听课,并不在老师的考虑范围之内。换言之,只要真正用心给学生上课,就会做好准备,就不会害怕被听课。

第三类观点:作为老师,从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课堂有缺陷在所难免,如果没有人听课,单凭我们自己,是很难发现问题的,被听课之后,对别人的意见选择性接受,就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图转网,如侵删)

仔细想来,“推门听课”之所以会闹到“天怒人怨”的地步,无非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听课活动的组织有问题,二则是听课后的评价方向出现了偏差。

在我的认知里,“推门听课”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何时推门,更在于怎么听。

虽然在我们的理想状态中,有人听课跟没人听课没区别,但是如果真的像朋友所说的那样,老师课讲到一半的时候闯进去听课,肯定会对教学造成影响。

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对老师和学生的不尊重,更是对教学本身的不尊重。

如果真的想要听课,就应该提前给老师打声招呼,在上课之前先进教室,如果一时兴起想要听课而且听不完整节课,就应该乖乖站在教室外面听。

当然,什么时间打招呼,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个人觉得,如果是要听最真实的课,课前十分钟打招呼就够了,毕竟一个真正负责任的老师,肯定会提前备好课,就算你不去听课,他们也会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之所以依旧要打招呼,一方面是对老师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和课堂的尊重。

(图转网,如侵删)

家常课怎么听,从来都没有定论,但是我想,作为听课者,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听课者应该熟悉教学内容。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可能对每门课都了如指掌,但是在听课之前,至少也应该先熟悉教材,知道老师这节课讲的是什么。

其次,听课者也应该先“备课”。

这里所说的“备课”,不同于老师的备课,但是我想,作为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这节课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听课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的过程。

第三,听课者应该做好自己的听课笔记。

这些年,我听过很多课,也见过很多的听课老师,但是大部分听课老师,都只是简单地记录授课老师的教学流程,这样的听课记录,除了做资料之外,没有丝毫价值。

听课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做一回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反思和疑惑,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听课者更应该如此。

尤其是听其他学科的课时,更应该如此。

至于提前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这些小事,应该不属于听课的范畴,而是最基本的社会知识,自然也就不用赘述了。

(图转网,如侵删)

听课之后如何评价,则是一个需要区别对待的问题——

听了年轻教师的课,听课者应该把精力放在鼓励和指引上,毕竟除了少数天赋极高的人之外,大部分年轻老师的课是有缺陷,我们既要让他们看到不足,也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和方向。

听了老教师的课,听课者应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疑惑上,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寻找最好的教学策略,对于听课者和授课者,都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听了骨干教师的课,听课者应该“吹毛求疵”一点,多批评少奉承,因为骨干教师大多都是学校教学的引领者,只有他们逐渐趋于完美,才能更好地引领其他老师。

当然,无论是哪种老师的课,在评价讨论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听听授课老师自己的意见,知道他们的教学意图,顺着授课老师的思路思考之后,再给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求全责备,对年轻教师更是如此。

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就盲目评价,纯粹是对彼此时间的浪费。

在我的认知里,评课这件事,对评价者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当然,作为被听课者,也应该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对各种批评和评价选择性地接受,从而改进自己后续的课堂教学。

(图转网,如侵删)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别人来听我的课,哪节课都可以那种。

不过,我也有我的要求——

第一,一定要提前进教室,不要等我课讲了一半才闯进来。至于要不要提前跟我打招呼,我倒是不怎么在乎。

第二,课后一定要跟我交流,就算不是本学科的老师也是如此,因为我总觉得,非本学科的老师,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上,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第三,交流的时候,请不要说我的优点,更不要拿着放大镜找我的优点,因为我自己几斤几两,我比谁都清楚,我最想听到的是那些我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而这,就是我的不足。相比所谓的面子,我更看重自己课堂的里子。

(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