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分数成为家长关注焦点是买椟还珠 | 特评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不久前,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体育正式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成为定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将高中体育成绩纳入学业水平考试,86.7%的受访家长表示支持,71.9%的受访家长认为能有效提高家校对学生运动的重视。科学评分标准如何制定、是否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如何保证考试公平性是受访家长关注的三大问题。


无论是以法律形式固定的制度性安排,还是在广大家长们的普遍认知中,体育确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过,体育被重视的背后,却有着不大令人高兴得起来的现实:那就是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健康水平着实堪忧。


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仅为33%。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成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尤为关心的重要问题,也很容易凝聚起重视体育的共识。将体育成绩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当是重视体育共识下的“成果”之一。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之所以那么难看,很大程度上是过去轻体育重文化考试造成的。虽然家长们都知道这种趋势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但在应试的激烈竞争氛围里,几乎不可能会有家长支持孩子将更多的时间让渡于体育锻炼,而因此在文化课上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


现在将体育成绩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显著提升了体育学科的地位,也有益于将家长从该不该放手让孩子多一点体育锻炼的“囚徒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让增强学生体育锻炼从“共识”变成“现实”。


然而,任何科目一旦落入考试的范畴,都难免要掉入“应试思维”的窠臼。科学评分标准如何制定、是否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如何保证考试公平性?受访家长关注的三大问题,其实再度说明,家长们在乎的结果,仍然是分数。


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不是体育竞赛,而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最不便以分数加以量化。甚至都不必在意结果,而是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过程,关注体育科目设置能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健康水平的目标。


如果只关注分数和结果,体育就很可能异化成“高考竞赛”的一个新的项目与环节,不仅注定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还可能是买椟还珠,甚至会出现饮鸩止渴的局面。譬如,不少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体育校外培训班,给孩子买体育考试“神器”“神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速成心态,与通过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的初衷背道而驰,给孩子们带来可能不是健康,而是更深的伤害。


显而易见,体育正式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但应试心态与应试思维却要摒弃。这不能单凭家长的个体理性与觉悟,而是要在制度设计上加以规避与限制。诚如相关专家所言,如果只是把体育放到会考考试科目里去,而没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就容易让体育科目带有功利性,脱离增强学生体质的初衷。


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很关键,这个关键问题是家长们焦虑与关心的,也决定了体育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这项改革措施成功与否。期待有关部门能够缜密研究,拿出妥善的办法措施,让改革不偏航,圆满实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改革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