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在论文写作时电脑周围贴满提示
2025年6月底,正在读研二的刘艺,学位论文已经写了6万字。而6万字,只完成了她计划的60%。
从去年开始,按照新出台的《学位法》,学术学位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进行实践成果、其他规定的成果答辩。这对于为学位论文费尽心力的学生而言,或许意味着一种解绑。
但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仍在延续着传统的论文答辩毕业方式。他们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科的硕士论文字数要求在3到5万字,但实际上论文厚度越来越“膨胀”,从5-6万字一路攀升至8万字、甚至10万字以上。
刘艺论文所研究的《左传》材料
5万、8万、10万
刘艺的论文选题不算很大,主要围绕《左传》评点本的内容进行分析。2023年刚入学时,老师告诉她,硕士论文加绪论、结语、参考文献等,80页就够了,加上封面目录,大概六七万字。“当时老师安慰我们别太有压力,说毕业论文比较好写。”刘艺回忆道。
但到了2024年,刘艺当年毕业的学长学姐们,学位论文普遍都在110页以上。
转眼到2025届毕业季,刘艺的论文已经进行到4.8万字左右,她去找导师沟通论文,老师的态度就变了,觉得她写得太少。“他既带学硕也带专硕,他说专硕都能写上8万字,你现在的字数我感觉达不到10万字。”
教育学专业的胡心雨今年以8.4万字的论文顺利过关,其中附录就有1万字左右。她告诉记者,她曾翻阅往年的硕士论文,仅仅在两三年前,她的学长学姐们写论文,算上附录总共才八九十页。
“一开始我只想写五六万字,因为从去年前年毕业的师兄师姐那里了解到,大家写五六万字,工作量就够了,可能多一点的会写到七八万。”胡心雨说,“结果发现同学一个比一个写得多,别人初稿可能就写10万字,你写5万字就会显得不够,只有别人的一半。”
学位论文越写越长,这不是某个学校或学科的独有现象,一位陕西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最优化方向的学硕郑悦告诉深一度,两三年前,她的师兄毕业论文只有五六万字。“现在多的同学已经能够写到13万字,少的同学也有7万字以上。”而这也不是硕博学生的“特殊待遇”,北京一所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教师姜媛称,在她的印象中,大概在2018年前后,学位论文就有越写越长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最近三年更为明显。以前,本科论文大概在8000到一万字,现在她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基本上要求在两万字左右。
什么是工作量
事实上,数位采访对象均表示,他们所在学校的硕士论文字数要求,都是3到5万字。但落实在具体操作中,几乎所有人的论文都会超过这个字数要求,“否则工作量不够。”
什么是“工作量”?不同的老师和学生标准略有不同,综合而言,案例数量、研究方法、论证深度以及创新程度,都在“工作量”的考核标准之内。
湖北一所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张勇称,字数只是工作量的“副产品”,老师更在乎论文内容的丰富程度,但“有没有做那么多工作,只能通过字数来体现,内容多,字数自然就上去了。”
张勇举例,譬如实证类论文,“抽样30个案例跟抽样300个案例,工作量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法学专业上,实证类论文的样本量通常要求在400例以上,如果学生想研究某类犯罪行为,但找不到足够的案例,那老师很有可能会毙掉这个题。
他曾作为外审老师审过一篇论文,主题是关于某个罪名的探讨,这个罪名全国的判例只有170多例。“老师们就一直在问学生,为什么就170例,差点把学生问崩溃。”
“从行为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如果样本量太少,就很难排除判例的异常因素,样本量越大,分析越准。”张勇解释。因此,案例数是法学专业中,一个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工作量的指标,如果这个罪名案例很少,老师就不建议写。
在姜媛看来,所谓“工作量”,就是学生对论文的投入。“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没办法去衡量,只能拿结果来衡量,这个结果就是篇幅。”姜媛说,她认为,硕士论文的字数虽然是3到5万字,但放在当下的论文要求中,这点字数并不足以阐述清楚论文的内容。“论文当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叫做‘文献综述’,学术发展到现在,每个学生所研究的领域,文献已经非常多了,几千字就想做个归纳总结并评述,根本不够。”
“最经典的文献、最前沿的文献、最新的数据、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这些都是工作量。考虑得越全面,做的工作就越多,最后呈现出的文章篇幅肯定也就越长。”
对于老师而言,考察学生的工作量,绝非仅仅看字数,还有创新点。
“我们有个标准,新问题新方法是最好的。然后其次是新问题老方法,接下来就是新方法老问题,最次的就是老方法老问题。”姜媛介绍。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在每一篇论文中都追求“创新点”,并不现实。“世界上有多少值得创新的?哪个教授能做到天天创新?无非是有个观念,再把观念拉长,就成了硕博论文。”
然而必须满足论文要求的学生,并不具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刘艺告诉记者,她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和列表统计三种研究方法。其中,文献研究法是她的基础研究方法。
为了增加工作量,刘艺在绪论部分增加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论述,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增加了案例。“有时,某些观点只需要一两个例子去论证,但是为了凑字数,我就多加一两个例子,一个案例少则四百字,多则六七百字。”刘艺解释,有些案例可能跟论文观点的关联性并不强,但得想办法使用一些话术,将两者联系起来。
刘艺的论文,涉及到历史上对于《左传》的评点本的比较。“评点本的作者只是陈述事实,并没有特别的情感倾向或态度。比如他在评点里只提到一句某个人‘深得谏法’,意思是劝诫君主时很有技巧。但我会在分析时补充很多细节,用自己的想法把它扩展出来。把他的话分析完之后,就说‘由此可见+我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很多强行解读或反复赘述的话。”刘艺说。
加表格也能让页数显得多一点,一个表就能跨三页,刘艺用了4个表格对著作进行对比,就是12页。再借助ai润色一下文本,字数也有所增加。“ai在扩写的过程中,可能会给出一些我没想到的点,我觉得还挺好的,就会加进去。”
去年,郑悦的论文因“工作量不够”而未能送审,延毕半年,这半年来,她将论文从5.5万字增加到了8.8万字。研究背景加综述部分,从1万多字增加到2万多字,第四章模型方面,加入了一个她认为“并不需要过多解释的模型”——“从头到尾掰细了解释,加了1万字左右。”郑悦说。
现在回头看她的论文,她认为增加的部分,有她所认可的,也有不认可的。“我认可的部分是实验中加入了一组更强有力的解释性研究,但我不认可的是,原始的版本中,我没有从模型的初始来写,因为我默认了一些知识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导师认为我的文献调研和理论贡献不够到位。”郑悦说。一直到论文提交时,她跟导师也没能达成共识,导师仍觉得她的理论与实验脱节,“他认为我的方法论可以,但方法论背后的理论和适用性是不够的。所以疯狂让我加理论。”
郑悦的论文
选题口径
张勇认为,导致大家的论文越写越深、越写越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前能过关的论文,能研究的角度都“写尽了”。
“二十年前,有些题目写的人不太多,然而一年年论文堆积起来,就产生一个问题。你选简单宽泛的题目,就会跟之前研究这个选题的人撞题,一撞题,创新性就没有了。为了创新性,学生就必须得选难题,篇幅自然就上去了。”张勇解释道。
张勇曾写过一篇研究“不作为犯”的论文,他告诉记者,当时老师觉得这个题目的切口正好,在论文的呈现上,只需要对“作为义务”的定义做分类,就是一篇好论文。
“但现在学生再写这样的题目,老师会直接毙掉,因为写过这个题目的人太多了,这个题目已经没法再做出创新点了,所以切口就必须更小更深,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自然篇幅就长了。”张勇解释。
在姜媛所从教的经济管理和会计学科,也存在着研究切口不断缩小、深度不断增加的情况。她举例,“如果(论文)主题是研究企业创新行为,以前很多研究‘绿色创新’,现在则要研究是‘绿色预防创新’还是‘绿色治理创新’。一层层分,写得越来越细。”
即便是本科论文,案例分析的维度也越来越细,姜媛对学生要求严格——“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单做这个案例还不行,要看国家政策是什么,从国家到行业,从行业到企业都要分析,还要用数据去支撑。比如说要分析某个企业的某项行为,要比较行为之前和之后的不同,以及这个行为的影响,影响还有短期和长期之分,这些通通都要纳入分析中。”
“预防性论证”
但“面面俱到”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多位高校教师提到,学生和老师往往会陷入“防御性论证”之中,“把所有的论证角度都堆得严严实实的,这样外审专家就挑不出毛病了。”张勇说。
他解释:“比如一个问题,它有abcd四个角度可以写,学生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a角度,那么最好的写法,应该是从角度a论证,把跟角度a相关的角度b论证清楚,但为了防止在盲审和抽检时被卡,导师通常要求学生把角度c、d也写出来,目的就是为了在外审时,防御住所有的人的评审视角和评审口味。”
张勇称,同一篇论文,外审专家与学生的理解未必一致,有的专家就会认为某个章节应该简略,有的专家则会认为该章节应该多“防御”一些,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张勇会倾向于让学生听那个“写得更清楚一点”的老师的话。“论文送出去(外审)后,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写得多而把论文毙掉,如果碰上某个老师认为这个地方应该展开写,但学生写得少或没写,他很有可能会认为这篇论文的论证不合格。”
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要经过开题、中期、外审(盲审)、预答辩、答辩等多次评审,每过一关,学生都要依据评审老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在学生毕业后,在教育部抽检中被“挂掉”。
“预防性实证是普遍做法,如果学生毕业后的教育部抽检论文不合格,后果非常严重。”姜媛说。2014年起,教育部开始对博士和硕士论文进行抽检,2021年则将本科生的论文也纳入抽检范围。如果某篇论文的抽检结果不合格,不仅该学生的学位有可能会被取消,他的导师接下来几年的招生也会受影响,还会影响整个学院招生的名额分配,以及该学校学科的建设和评估。
而学生在毕业前,学校要对其论文送“外审”。“一般来说,经过外校老师把关,抽检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在外审中发现论文有问题,学生还能进行修改,不至于到答辩或毕业后抽检时被卡住。”张勇说。
但外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囿于评审老师的专业视角不同,学生有时也会在前期的评审中一帆风顺,却在预答辩或答辩时“挂掉”。
姜媛的熟人也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个熟人的博士论文外审结果是三个优,但答辩效果却不甚理想,只是堪堪过关。姜媛称,这可能涉及的原因是,外审时,论文可能送到了“大同行”手里,但“大同行”的研究方向,却并非该论文最对口的细分学科。
“在专家不懂的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情况,给分极好或极差,但后续答辩时,论文可能又会送到‘小同行’手里,也就是研究方向恰好对口的专家手中。‘小同行’对细分的领域研究更熟悉,就有可能会发现外审没发现的问题。”
饶是这样,论文走到教育部抽检这一步,依然充满未知数。张勇介绍,有时候,论文做再多的防御性论述,但倘若在抽检时碰到了与论文观点有着根本性意见分歧的专家,还是很难避免低分或不合格。
倘若论文被一个专家评为不合格,那么就得二次送审,并且二次送审不能再有“不合格”,这篇论文才能真正过关。
张勇称,他曾见过为了求稳,导师不让博士做实证研究,以及某些新锐的观点和新锐的研究方法被砍掉的现象。
胡心雨的论文
调高老师的阈值
除了评审的原因,学生也在“卷”。
“学生卷得太厉害了。在国内,有一个学霸选了难题,第二个学霸就会跟,有一个老师在外审时,评价这个学生选题非常有理论勇气、论证思路好或方法有难度。等这个外审意见反映回来,第二年就会有三个学霸选难题,第三年就会有九个。”张勇感慨,有时候,卷厚度也会跟风,这一届有人写了30页,专家评价论证充分、结构完备,下一届就会有人写60页,“一旦老师的阈值被提高了,论文过关的标准也就水涨船高。”
他所在的学校硕士点是第四年招生,2022年第一年招生时,学位论文的要求以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为主,彼时,学生的论文通常只有三四十页。但这个纪录被连年刷新,今年,他看到了一个学生的论文写了60多页。
张勇称,现在自己看到三四万字的论文,会下意识觉得“很薄”——如果拿到纸质版的论文,纯凭手感。“要是手感太薄的话,我心里就会报警,会觉得这个人要么就是不认真,要么就是能力超强。但一般来说,能在很薄的论文中把问题说清楚的,太少了。”
刘艺还记得,她在读研一时,曾给研三的学长学姐做答辩记录,当时就有人论文加附录写了10多万字;到了2024年,当届毕业的学姐论文写了226页(正文123页,附录100多页);2025年,她的直系学姐毕业,其中一章的内容就写了60页。而就她所了解,整个专业今年的学位论文普遍在100页以上,最高的写了150页。“我都惊了,这都可以赶上博士论文的程度。”
曾经在她研一时安慰她“毕业论文很好写”的导师,说法也变了。“他也挺想让我们多写一点的。我直系师姐的论文册子是组里最厚的,我的导师跟我说,你师姐写了这么多,写得挺好的,最好向她们看齐。”
但她并不认为字多,就代表着质量好。在撰写论文时,她查阅了同方向的许多论文,她发现从2019到2025年间,论文页数从普遍的80来页,涨到100页以上。她甚至发现有一篇2024年的论文,写了137页。“就很离谱,这个137页的论文里,有两节其实在说同一件事情。”
本来打算写到6-7万字的论文,现在被迫朝着10万字的方向努力,刘艺觉得很痛苦。在她看来,现在她写到6万多字,实际上做缩减,足可以缩减到4万多字。
她还专门上小红书搜“文科硕士论文字数”,“我刷到一个印象挺深刻的,也是文科生,论文写了4万多字,他的老师觉得字数太少,但他最后还是通过盲审,也成功毕业了。我觉得字数不是决定论文是否写得好的一个评判标准。”
没有“同情分”
刘艺猜测,今年她们学校这么卷,有可能是因为从今年起,毕业前的外审全部送教育部盲审。“老师可能觉得,既然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能没那么好,那么就要通过增加工作量,让评审专家看到你的工作,以求顺利通过盲审。”
“学生会有一种心理,我多写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师在打分时能够同情我,就相当于虽然我不会做这个数学题,但仍然满满当当写了一大篇。”姜媛说。她并不认可“同情分”,“在我们会计专业,啰里啰嗦写一大堆,车轱辘话来回说,但逻辑链条要是不清晰,反而会让评审专家觉得混乱。”
实际上,这或许并不仅仅是学生的心理。郑悦告诉深一度,她的导师曾说过“审稿老师拿到你的论文,一百四五十页,心会软一些。”但她觉得,审稿老师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多时间花在看论文上,太长的论文,审稿老师或许也会看得很烦躁。
有一个审稿人直接提出,郑悦的论文图表太多了,可读性不强,为此,郑悦专门做了修改,“写一个表头,然后见附录。”在她看来,在实验过程中,一些代表过程生成的表格信息传递非常有限。文字传递的信息密度反而会更大,因此她在每一章结束时,附带一个本章小结的表格,提供所有关键信息。
熊丙奇认为,像中期答辩、盲审等控制论文质量的制度,本质上是不信任机制的结果。“只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评价机制从行政评价转向专业评价,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唯论文评价。”
在深一度采访的学生中,也有留学的硕博学生表示,在国外,课程论文有一定的字数限制,超过了规定字数,反而会影响成绩。
李希本科就读于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1.6万字,是英文论文,当时学校规定的字数是八九千,而在硕士期间,她就读于伦敦国王学院的对外英语教学专业,学位论文亦是英文,总字数为1.7万字左右。一般来说,中英文字节的比例约为2:1到3:1,也就是说,她的论文约在3.5万到5万字之间。
“在国外,导师希望学生用尽可能简单精准的语言把东西表达出来,不要造复杂的长难句。”李希称。
平时,老师会在课堂上展示他认为好的论文,“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我竟然都看得懂,轻轻松松就读明白了,不是那种需要聚精会神花很大力气去看的。”李希说。她回忆本科写论文时,自己很喜欢写复杂句式,在句子的构建上下的功夫更大,“自己会觉得,哎,写得可妙了啊。”
但出国后,导师会直接在批注中写“不精确”或者“讲不通”,甚至会有某些冗余的部分被整体删掉,“导师会看得非常细,会核实每一条参考文献,不可以乱来。”而至于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等部分,如果学生写得太长,导师就会认为论文失衡。“每一部分会有字数区间,如果超了,导师会觉得你的内容是匹配不上这个字数的。”
在焦虑了一段时间后,刘艺放松了下来。她重新修改了论文大纲,感觉自己虽然达不到10万字,但写到8万字,应该是可以的。
之前,她给自己立下的目标是60天写完,但期间她一直在拖,打开电脑的那一步让她很有压力,她很抗拒打开文档这个步骤。
现在,对大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程度和合理度之后,她觉得自己就更能把控写作节奏了,也没那么在意字数。“但又转变成对自己论文质量的恐慌,因为我知道有注水的成分在,感觉写得特别烂。”刘艺说。今年,她照例去旁听了毕业生的毕业答辩,发现学长学姐的论文页数依旧很多。“但是在教育部盲审回来之后,没有一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可能,专家认为这些论文只达到了‘合格’的水平。”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刘艺、胡心雨、郑悦、李希、张勇、姜媛使用化名)
来源: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