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近日,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2022级学生姜昭鹏在去往春季高考考点途中,因紧急救助突发心肌梗死的同学导致语文缺考,引发关注。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其参加考试。

车上救人画面(图源:视频截图)
这一消息迅速冲上热搜,引发全网好评,原因在于,这一破例之举,为姜昭鹏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使之免于延宕一年,也让关心他的遭遇的人们欣慰莫名。
此前,省招办等多个方面曾表示姜昭鹏“无法补考”,姜昭鹏本人也已经做好了复习一年重上考场的准备。很多网友安慰姜昭鹏“虽然缺考,但人生已满分”时,实际上也承认,此事难有转圜之机。在这种情况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局面自然令人倍感惊喜。
让因救人缺考的学生享受补考待遇,这个决定在制度和伦理层面都立得住。
考试制度,彰显公平性和统一性。在考试制度面前,没有“特殊人”,若是谁想打开“缝隙”,肆意钻营,那是绝不被允许的。但是考试制度作为一个以衡量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为重点的体系,在保持刚性的同时,也可以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综合研判。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备有副题,本身也出于这种考量。顺应民意、准予补考,体现人文关怀,且接受“全网”监督,并不会损害公平正义。
“破例”当然意味着对“惯例”进行冲撞,这种考验所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一面是全网的“呼吁补考”,一面是国家考试制度的严肃性不容破坏,如何妥善应对,最大限度减少补考对其他学生的影响,还是有难度的。关于补考的具体流程和相关要求,有关方面正在研究,这也表明兹事体大、不可随意,同时也说明有关部门肩上承受的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允许此类学生补考,已有先例。2014年5月31日,江西宜春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从歹徒手中夺刀救人,因伤势严重无法参加当年高考,在教育部允许下,当地教育部门为其安排单独考试机会。在教育部尝试破解“两难”的大背景下,山东给出的方案也有“破冰”意义。今后,这些案例可以在现实情境中带来有益启示。
姜昭鹏因救人而缺考,这一事件展现了一名青年极佳的品质。正如他所言,“考试一次没考,还有下一次,但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这种充满道义自觉、人性光辉的认知,感动了无数网友,也在无形中给所有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德行课。道义重在实践,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依旧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胜过无数空言。救人考生姜昭鹏不仅获颁“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证书,还被推荐“中国好人”,这本身也是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

图源:央视新闻
考试的终极意义是选拔人才,保护一个已经在现实考验中得到“满分”的学生,在其成长的关键阶段“扶一把”,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正气的必有之举。作此示范,可以打消更多年轻人的顾虑,放心大胆地对他人施恩、扬善,彰显“好人有好报”的良好舆论氛围。
保持理性,坚决避免乱开“口子”、被私利绑架,非常有必要。但具体问题具体研究,在维护考试制度的前提之下,以更包容、更敞亮、更公开的方式扶助行善者,并不矛盾。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