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当下课铃声响起,百色市右江区实验小学和百色市右江区迎龙第三小学校园的操场上已不见传统追逐打闹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穿梭在彩色格子间的身影——有的蹲在地上解“数学迷宫”,有的玩着“百色蹲”,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跃动的“成长能量场”。近日,记者走进这两所学校,深入探访这一创新课间活动背后的故事。
见缝插针的智慧与创意
走进百色市右江区实验小学,记者便被操场上五彩斑斓的地面游戏所吸引。该校因操场规模小、学生众多,常常面临跑动不开的难题。然而,在困境中,学校仍保持积极态度,充分发挥创意,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地面游戏”重构课间生态。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小角落’,将各种足球运动、游戏以格子、数字等表现形式描绘在校园地面上。”百色市右江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黎灵巧介绍道。
记者看到,操场上绘制着跳房子、手脚并用、文明礼仪迷宫、交通安全飞行棋、立定跳远等多种游戏模板,学生们在课间时分三五成群,玩得不亦乐乎。
在右江区实验小学,孩子们正在玩手脚并用游戏。
而在百色市右江区迎龙第三小学,记者则感受到了另一种不同的氛围。该校的地面游戏采用了“一区一主题”的设计理念,每个区域都围绕特定学科或素养设计主题。如:教学区设置了“走迷宫”“字母跳”“民族蹲”等游戏,运动区则设计了“跳房子”“动物跳”等运动类游戏。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动静分区、目标明确,更让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知识。
在迎龙三小,孩子们正在玩“民族蹲”游戏。
“我们在选择地面游戏模板时,注重安全性、教育性和适龄性。”百色市右江区迎龙第三小学校长韦海成告诉记者,为了平衡趣味性与教育性,学校将知识点转化为游戏机制,运用卡通图案、竞技规则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游戏中实现全面发展
在百色市右江区实验小学,记者注意到一款名为“文明礼仪迷宫”的游戏特别受欢迎。学生们在迷宫中穿梭,需要按照礼貌用语、排队等规则才能顺利走出迷宫。而“交通安全飞行棋”则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交通规则,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我们通过这些游戏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更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黎灵巧介绍。
在迎龙三小,孩子们正在玩“迷宫跳”游戏。
在百色市右江区迎龙第三小学,记者则看到了数学思维训练如何巧妙地融入地面游戏中。如“坐标迷宫”游戏,学生们需要根据指令在地面网格坐标系中移动,寻找隐藏的数学符号宝藏。
韦海成介绍了“百色蹲”“民族蹲”等游戏如何推动民族文化传承。这些游戏中嵌入了民族服饰纹样、图腾等符号,并通过动作融合和语言互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了解民族词汇和文化习俗。
据调查显示,85%的学生能准确识别5种以上民族标志符号,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效促进了文化共享和传承。
学生行为变化显著
随着这些创新课间活动的深入实施,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行为变化显著。教师们观察到,学生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提升。同时,地面游戏作为群体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右江区实验小学,孩子们正在玩 立定跳远游戏
百色市右江区实验小学教师苏桂花告诉记者:“这些地面游戏通常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因此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合作与沟通。同时,游戏中的不确定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百色市右江区迎龙第三小学教师黄建凤补充说:“我还发现学生们在游戏中变得更加专注了。他们为了赢得游戏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这种专注力也带到了课堂上。”
建立“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为了将这一创新课间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这两所学校都建立了“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并将特色课间活动与学科教学紧密联动起来。
黎灵巧介绍:“我们将课间活动实践作为对原有教学理念、课程设计的创新,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五韵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创设校园足球文化、配齐相关器材、开展足球课程等方式彰显校园足球特色,并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个方面全面培养学生。”
在迎龙三小,孩子们正在玩“字母跳”游戏。
韦海成则表示,他们学校依托地面游戏实现了“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建设。如:通过设计“礼仪飞行棋”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数学迷宫、汉字拼图地贴与学科知识点挂钩进行智育教育;通过体能闯关赛道融入跳绳、平衡训练进行体育教育;通过彩绘民族纹样跳格子结合美术课色彩搭配教学进行美育教育;通过设置“责任田”区域轮流养护游戏区绿植进行劳育教育。
提升“校园边角地”价值
对于未来,两所学校都有着清晰的规划和展望。百色市右江区实验小学计划利用AI平台将科技与课间活动充分融合,实现科技赋能“五育教育”。同时,两所学校还将打造“微教育生态圈”、开发“空间课程包”,同时推行“学生设计师”制度以进一步激活“校园边角地”的育人价值。
百色市右江区迎龙第三小学则计划通过空间活化利用楼梯转角、灌木丛旁等空间设置数学阶梯、自然观察角等实践基地。此外,该校还将继续推广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并打造集团“匠新”教育品牌。
据了解,下一步,右江区各学校将以“一校一品”为依托,优化课间活动体系,聚焦“五育”融合育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活动形式,有效盘活校园空间资源。
来源:右江日报(记者 黄荣盛 刘忠正 实习生 赵芸 通讯员 刘欢 卢幼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