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百年之计,任重道远。教育是持之以恒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
孔子说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的,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面,教育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
在引导孩子成长路上,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之举。没有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可以说是失败的。
在九十年代,在学雷锋之日,广东老师给南方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讲雷锋小时候的故事,用意是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
老师讲只有几岁的雷锋,冒着鹅毛大雪上山砍柴的故事,并展示了白雪皑皑的图片,南方的孩子看到大雪纷飞,满山遍野都是厚厚积雪的场面,兴奋不已。他们的注意力都在于大雪方面,有的情不自禁地说:“好大的雪呀!肯定很好玩。”“能在那里堆雪人,打雪仗就好了!”根本不注意听老师讲,老师的教育失效了。
一个年轻的母亲,想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懂得感恩,体会父母的养育的辛苦,将来能好好报答父母的恩情。
有一次,她问自己七岁的孩子:“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地挣钱,让你吃好穿好,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长大了,怎样报答爸爸妈妈呀?”
孩子扬起稚嫩脸,天真地回答:“我送你们去养老院。”年轻的母亲怔了一下,而后假装生气地说:“我现在送你去孤儿院。”
原来这位年轻的母亲带孩子去参观过一家养老院,对孩子说过,这些爷爷奶奶在这里有人照顾,很幸福。
所以,在孩子幼小的潜意识中,在养老院很幸福。
一位奶奶给孙子讲过去他们生活的苦,说:“宝贝,你们现在多好,想吃啥就能吃啥,不但能吃饭,还能吃好。那时奶奶可苦呢,连饭也吃不饱,天天要靠吃红薯来充满肚子。”
孙子并没有领会奶奶的意思,说:“奶奶,你真好,天天都有红薯吃。我想吃红薯,你能天天煮红薯给我吃吗?”
整得奶奶一脸懵逼。
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体会农民的苦,让他们知道,不想过农民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的苦,就得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就带孩子回农村去体验生活。
谁知,孩子回到农村,去到田里看到金黄的稻谷,高兴地手舞足蹈,兴奋地去割稻穗。
走到花生地里,拔出一串串花生,说:“原来花生真的埋在地里的,真有趣。”
他们也没有好好劳动,对农村充满好奇,玩得可尽兴的呢。
人的教育,有时真的苍白无力,有些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教育,也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