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中,差点一个跟头栽倒在茶几边,一个激灵,睡意全无,抬头看看对面墙上的挂钟,已经过了12点,拼命摇了几下头,才回过神来:陪孩子完成作业嘛,女儿还坐在那儿奋笔疾书,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这作陪的竞然还有脸睡着?真是愧惭啊!
这样的状态,对初中的女儿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最开始,以为是她拖延的老毛病,后来,给她的作业签字时,发现那半尺高的作业确实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然后,她可以有5一6小时睡眠,再然后,就是哈欠连天,睡眼迷离起床吃饭,去学校……对睡眠向来都不敢奢侈的我,都觉得她睡得不够,让我挺纳闷的是:口口声声的“双减”,一片叫好声,我怎么看不见孩子脸上的笑容?
其实,关于“减负”,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从建国初,我们已经整整为孩子们减了这么多年的负,现在动辄就一句“……最严厉……条例”,然而,喊着喊着,喊成了“狼来了的故事”。
60多年来,国家颁了9道“减负令”,每次都冠以“最严”减负令。
从全国的“减负十条”,到地方的“八个严格”“六个不准”“四个禁止”……从严控作业量、考试频率、在校时间,“减负”越来越精细化。
从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了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到现在的“双减”。
孩子们在满怀希望的喜悦中,面对家庭作业、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的轮流“轰炸”下,慢慢学会了对着镜头从容不迫地大谈特谈“减负”给自己带来的诸多好处,如此昧着良心说话,我很想看到他们笑场,但是,从来没有,当然,笑场是存在的,但屏幕前的你我是看不见的,如若不然,难堪的人就多了。
关于减负这事,在当前的中高考制度下,显得格外尴尬,面对分数的硬指标,哪个父母敢大意?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天资差,中考之后的分流,让望子成龙的家长,面对减负的“好意”,自然不敢笑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只能把“多多益善”发挥到淋漓尽致,才算真正尽到了家长的责任。
学生负担重是社会物质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只不过教育背了锅。家长对孩子前途的担忧,孩子肩负家庭改变命运的重任,外化为对教育的投入,对名校的狂热。
在社会大背景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试图通过教育来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有点强弩之末,也赋予了教育更大的使命,有了极大的社会期待,高期待高投入之下,使得教育招致了更多的责难。更易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
唠唠叨叨讲了这么多,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也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躺平不可能,但总得保证睡眠吧,所以,我决定,让孩子先睡吧,明天早上早点起床再赶作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