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 82 小学学生在学校的小菜园里体验玉米采摘。(全媒体记者王煜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煜)乌鲁木齐市第79小学五年级(7)班的学生黄一轩设计了一款机器人,能够通过手机遥控其打扫卫生,还具备加湿功能。凭此设计,他摘得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的银牌。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乌鲁木齐市各中小学优化课堂设计,巧做科学教育加法,越来越多和黄一轩一样的青少年在各级各类科技比赛中崭露头角。
连日来,记者走进乌鲁木齐市多所中小学校园,一探科学教育加法的“配方”。
课堂加活力 激发学习热情
二年级学生做科研课题?这在市第113中学并不是稀奇事。
最近,该校二年级(2)班学生公思齐就在忙着探究盐胁迫对罗布麻幼苗叶片功能形状的影响。
每隔几天,他就和同学一起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通过研究不同盐分梯度下罗布麻幼苗的生长特征,观察罗布麻抗盐胁迫的植物形态学特征。
“去年6月开始,我们和周边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基地结对、联系,建立‘少年科学院’专家师资库。”该校教研主任吴琼说,为孩子们设置了近60个小课题,鼓励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课堂上普及科学知识,社团活动中挖掘“好苗子”。市第79小学是自治区科技特色校,将科学、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等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今年,学校和新疆生地所合作打造了“小小科学家实验室”,定期邀请专家前来授课,初见成效。
今年2月,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该区的46所中小学在开齐开足科学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创意编程、人工智能、3D模型设计打印、海陆空建筑模型设计、无人机等课程延伸科学教育,激发学生对于某一领域的兴趣,并针对性加以培养。
教学引名师 萌发科学种子
最近,市第35小学校内的草坪上来了一个新朋友——校园气象站。
市第35小学副校长王文刚介绍,今年,学校气象站把气象观测、防灾减灾等知识融入到科技校本课程中,并培养“小小气象员”记录播报每日天气。
作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活动特色学校,市第35小学校园内随处能感受到浓浓的科学氛围。
校园北侧设立了科技教育主题区,这里设有科技教育长廊、种植区,与教学附楼的科技教育主题特色楼道文化、科技教育体验馆及魔法实验室遥相呼应,让学生在科技之美中熏陶浸润。
邀请科学工作者担任科技副校长,定期来学校授课,普及科学知识也成为了不少学校的共同选择。
市第82小学将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结合,在校园内设置了一处小菜园,种植有小麦、向日葵、玉米、西红柿、辣子、茄子、豆角、土豆等。从翻土、播种到施肥,全程都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新元指导。
市第113中学聘请了天体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华刚,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窦新存,新疆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王虎纹,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杨宗宗等专家为学校的科学副校长。
在市第113中学举行少年科学院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活动时,王虎纹来到校园里听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有趣想法,并给予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市第113中学科信中心主任韩文颀说,学生走出去,科学家请进来。学校邀请各领域的专家陆续进校讲座,激励学生崇尚科学,萌发科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