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季算是结束了,可能有的人已经收到录取通知书了。和往年一样,我又收到很多咨询,问我航空航天专业咋样,能不能学,去哪学。
那还用问,当然去西工大啊!余承东都说了,报西北工业大学,是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选择。
啥也不说了,遥遥领先。
我2016年从西工大毕业以来,实打实感受到航空航天专业是越来越热的。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更是一路上扬。
可能很多本应去工地打……啊不对,去房地产行业大施拳脚的优秀学子,都转行去航空航天了。
毕竟两个行业本质上差不多,在学校学的科目重叠度很高,都算是力学大类。毕业之后,工作性质也接近,都算盖房子,只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从官方公布的录取排名也能看出来,最近3年西工大在河南录取的平均位次从4800一路升到3400,今年必然会更高。
看到这个数据,我后背一阵发凉,幸亏2012年航空专业还有点凉,没人报,让我这个水货都能去本硕连读专业。
要是放现在,说不定就只能去西工大的土木了。不知道土木专业有没有改名,叫什么智能建造。
西工大录取分数上升,我猜除了跟它抖音两大名校的身份有关之外。和行业本身肯定也有关系,航空航天为啥火呢?我分析,首先这是很多满腔热血的理工科学生,想靠真才实学给国家做贡献时,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些专业。
当然,咱这可不是说造汽车,造手机甚至开发游戏,就没有做贡献。
- 是航空航天行业的待遇这几年上来了,研究所不再需要像三十年前那样,通过造摩托车洗衣机挣外快了,甚至经费多地都有点遭不住。
你硕士毕业去研究所急头白脸干5年,一年挣个二十万到三十万,算正常水平。当然,累肯定是累的,这年头哪一行不累呢,工地打灰不累吗?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现在整个经济大环境,相比前些年,稍微逊色一丢丢,大家都想求稳。考公考编,甚至成为很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2016年我本科毕业,甚至2019年研究生毕业时,哪见过这场景啊。当时都很少听说哪个同学毕业去考公了,甚至觉得这是一个有点偷懒的选择。
毕竟,你考编只需要准备考试就行了,但我到处投简历面试需要考虑的就多了。
体制内越来越香,狭义的体制内,当然是公务员事业编。但广义的体制内,还包括国企研究所。虽然现在只有极少数研究所还提供编制,但也很少听说哪个研究所裁员。相对来说,还是很稳的。
而航空航天类专业进研究所,具有天然优势。甚至可以说,你学航空的,又不想去研究所,还有几个去处呢?除非转行。就跟土木老哥一样,你学土木的,又不想去打灰,那你还能去哪呢?除非转行。
总之,钱不算少,又稳定,航空航天专业的录取分数再不上涨就没天理了。
刚刚说的是大陆的情况,那台湾呢?半年前我采访过台湾地区成功大学航空系的一位优秀学生,王皞天。本科毕业时,他就出了一本书,叫《战斗器设计与运作原理》。写的很好,也卖了很多,出版社增印了3次。
今年,王皞天硕士研究生毕业,自己写的第二本书《飞机设计与运作原理》也出版了,很强,让人羡慕。
而且他刚刚经历了面试找工作,前几天,我又和他聊了聊。请他谈了谈台湾年轻人的就业特点,航空航天行业的就业情况。
马卡耶夫:
你今年硕士毕业,刚刚经历了投简历找工作,你觉得台湾年轻人就业有什么特点?包括心态以及行业选择上。
王皞天:
我们这里的理工科毕业生绝大多数的去向是科学园区、半导体,毕竟这在岛内是很大的产业,不论人力需求,或者能给出的薪资待遇,都算是非常不错的。
虽然这两年科技业不景气,不太招人,但整体而言、长期而言,科学园区仍然是我们这里理工科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处。
近几年的社会情况是,薪水低,房价不断上涨,就连物价也不断攀升。所以薪资待遇就变成了更重要的考量。
像我就发现我和大学时期认识的各个理工科系的同学、学长们几乎都可以在科学园区开同学会:芯片设计、积体电路制造、先进制程、成熟制程、特殊制程、记忆体制程、先进封装、设备商……也不说那些公司的名字了,我好像全部都有认识的人。
在台湾地区,能够有比较高收入的大概就是医师、半导体工程师。
讲回航空业,在我们这里比较好的就是航空公司。然而航空公司是航空器的操作者,而不是设计制造者。
航空公司的职缺有飞行员、空服员,也就是空勤,还有机场地勤人员、机务、签派员,以及在办公室的内勤。这之中很多都是商业公司的运行、管理,除机务需要技职体系的人之外,其实不需要理工科的学生。是的,连飞行员也不需要,飞行员的选拔是要玩一些电玩测反应速度、长时间的专注力、多工处理能力等,跟考一些像心算的东西,需要的不是我们这些会解偏微分方程式、学过流体力学的工程人。
除了航空公司以外,剩下的航空相关工作就是汉翔、中科院,和一些太空或无人机公司,或继续读个博士将来在大学当老师、做研究。
马卡耶夫:你觉得台湾地区的航空产业发展,相比大陆有没有什么明显不同的地方?
王皞天:
我们这里和大陆是不一样的经济体,航空工业,或说整个重工业、军事工业,需要“长期”、“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且还需要一套规模庞大的非常完整的配套产业链。
所谓长期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就好比说一架飞机,从确定设计需求、开始展开初步研究,到最后原型机首飞,并经过不断的试飞、修改以后量产,再怎么快也要十年以上,搞更久也是很常见的事。在这期间,你必须一直投钱,而且你投的钱不会看到任何回报,它不像电子业的股票市场可以赚快钱,今天投钱明天就赚。
所以这种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投入的航太工业,不是台湾地区这种体量的经济体能玩得起的;或者说相较于毛利率高、投资较少、很快可以赚钱、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电子业,航太工业就不是台湾地区这种体量经济体的优势所在。
事实上,放眼全世界,能玩转这种高投入成本、长研发周期的经济体,只有美国、大陆,和以前的苏联,现在的俄罗斯只能说免强进榜。就连西欧的英、法、德等强国,都还要联合起来,才能搞出个空中巴士。
以上是关于钱的部分,要长期投入还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人才的投入。
这部分的话,我们这里每四年或每八年政府很多要职就要换一批人,可能是同党但不同派系的,也可能根本就是不同党的人,要有长期的政策规划,有难度。人才的话,很多都去了科学园区。
最后来讲关于配套产业。一架飞机不只是一架飞机,它背后是一套很完整的工业体系。比如发动机、通讯导航系统、碳纤维机身、空调、起落架,这细分起来非常多领域的。
大家不要看到350就想到空中巴士,看到787就想到波音而已,还有GE、PW、RR、 Rockwell Collins、Honeywell 、Liebherr、Thales、Safran、日本东丽的碳纤维,以上这些还只是比较有名的几家航太公司。要全部囊括这些配套产业,目前只有美国办得到,西欧各国采取联合路线,大陆积极追赶中,我们这里就很难了。
所以说,这不是什么技术攻关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受不受制于人的问题,台湾地区为何没有大飞机的设计制造能力,要从整个经济体、从比较大的角度看,我们的优势就不在这。之前的经国号只是做整合而已。
这就好像荷兰,也是个西欧先进国家,但你不会期待它自己造出航空母鉴一样,但人家有曝光机(也就是大陆说的光刻机),它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有它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角色。
但我们这里也不是全然没有航空工业,军事有飞弹,而且飞弹是一种很效益很高的武器,说民用的部分,无人机的投入研发资本小,而且是一个新兴的东西,对我们这里来说就是一个机会,有些卫星计划也是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