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政治灵魂,是思想上的“总开关”,是人们追求进步,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源泉。
当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从一穷二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阔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传播信息化的发展,发展中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加大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进行渗透和侵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可避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需要引导和培养的“拔节孕穗期”,这个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节点,但他们生活环境单一,社会阅历浅,对外界的各种思潮、学说进行比较、困惑和选择,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挑战。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思想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他们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和对事件的评判存在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越是在复杂多元的环境中,越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自我革新和自我净化,在多变中举旗定向。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在多元化的环境下,主动占领意识形态舆论阵地,把准时代脉搏,主动当好“中国故事”主讲人,积极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鲜活而又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精神无疑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主要方案。
当前,高等教育要切实解决好“给谁讲中国故事”?“讲什么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三个命题必然对当前转型中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中国故事的讲述环境,营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氛围
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土壤,讲述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认同,运用“讲好中国故事”来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个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是高校,且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处于各自发力的状态。
家庭环境注重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的树立,社会环境重视奉献和自身价值的体现,而高校环境侧重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这三者之间的不统一性导致大学生在个人的理想信念时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甚至引起他们对大学理想信念教育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
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家庭、学校、社会的讲述环境,加强三者之间的互动,统一价值准则,营造三位一体、同频共振的育人环境,齐心协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高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优化大学生家庭培育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场所。家长也是学生的首任老师,是中国故事的主要家庭讲述者,家长的言行、讲述中国故事的价值导向势必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良好的家风。
家长当好学生第一引路人,通过各种方式给大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家庭充满关爱、包容和信任。
要大力弘扬家庭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做好每一件小事,传播中国故事的正能量,推动形成积极向上、文明互助的家庭新风尚,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营造尊老爱幼、诚信友善、乐业奉献的家庭教育氛围。
引导大学生追求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其次,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倡导“有国才有家”“先有大家再有小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通过讲述“两弹一星”“抗洪”“抗疫”“载人航天”等故事的方式在家重点做好大学生爱国教育和命运共同体教育,坚定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攀登的理想信念,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让高尚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
优化大学生校园教育环境
校园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大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其环境建设主要包含校园教学生活保障设施、规划布局等。
高校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因地制宜,使教学楼宇、花草景观、图书馆等重要建筑物特色与新时代发展的紧密相连,营造出新颖优美、创新进取的外界环境。
让大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感受时代发展,同时也激励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其次,重点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包含校风、教风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一方面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重点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和教风建设,形成“严、细、实”的教风,引导教师成为心怀“国之大者”,有坚定理想信念,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好老师。
另一方面要建立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学习达人”“优秀标兵”“自强之星”“先进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先进典型评选,在重要节点开展“理想与信仰”等主题研讨、演讲比赛和报告等实践活动。
营造有利于学生立德修身的良好氛围,把校园文化活动同理想信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浸润和熏陶,引导他们爱党爱国、诚实守信,使其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优化大学生社会成长环境
优化风清气正、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是“讲好中国故事”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法宝。受外界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各种风险不断叠加交错,社会环境治理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哪里社会环境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会有更好实效,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环境这一外界因素的制约,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故事蕴含的内涵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坚持“人人都是中国故事主讲人”的理念,把中国故事中蕴含的时代风貌、革命精神、法治精神、风险意识体现到各类宣传报道中,及时驳斥、阻止违反社会道德、背离理想信念教育的言行和宣传。
打造健康向上、理性客观的舆论空间,通过以案明德来传播真善美,通过讴歌祖国、讴歌英雄、讴歌奉献的作品弘扬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通过礼赞英雄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树立新风正气,激励大学生担当作为,使大学生沐浴在公正公平、友爱奉献、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中。
开拓中国故事讲述教学评价的新思路
一是合理规范对中国故事讲述的课程管理设计。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因此高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监督、奖惩等管理机构,完善工作体制。
管理机构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负责统一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
要合理安排课程学时,蜻蜓点水式的学时安排无法保障课程设置的长期性和科学性,因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学时安排要规避“集中突击”等不合理倾向,以充足的学时保障课程教育的最佳效果,确保课程能做到“种好责任田”。
二是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评价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否知行合一。
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立竿见影,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因此,要建立灵活的学习效果评估制度,建立全过程评价机制,加大政治素养在考核中的权重,重点突出学生日常表现和学习实践成果的产出。
将“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进行考核评价,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促建设。
因此,高校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将基地评价、院系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全方位纳入单位年度考核范围,切实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质量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