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指出培养学生情感的基本工作方针,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发展性作用。
情感上的修养必须对生活、艺术和创作等现象,对道德观念等领域能作出情感上的反应,必须善于理解、尊重和珍惜别人的感情,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能够与人们、与文学艺术的主人公们有共同的体验,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举动,对错误的行为毫不让步。
情绪体验(喜悦、悲伤、恐惧、惊奇、羞耻、惋惜、委屈、怜悯、不满、愤怒、轻蔑等),首先来自专门选择的教材内容。
由于情绪反应的发展程度不同,学生们对上述情绪状态的体验也有所区别。很自然地阐述课题内容过程中,学生们将同作品的主人公,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以及他们的同代人一起,体验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损失和伤亡的悲痛,体验到对法西斯、殖民主义的愤怒和憎恨,体验到对违反道德规范行为和人们行为中不正之风应持不调和的态度。经常在这样做,学生们会富有同情心,整个情感境界也会丰富多彩。
显而易见,不是只凭历史、文学和艺术的材料本身,而且还要教师在讲述这些材料时带有强烈的感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强烈的发展。
然而,在听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在这样的现象,有些材料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讲课毫无热情,反而抑制了学生情感的发展。举个例子,那天去某学校听示范课,一个学生带着惋惜的心情说,讲述《苏联抗击希特勒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的那几堂课使他感到非常失望。“我原以为,这一定是几堂不平凡的、兴高采烈的课。我事先看过教科书,期待着这个不同寻常的课题的到来。但结果是那么枯燥无味。我设想教师这天会跟我们一起去”参加“伟大卫国战争,可是看来他更关心的是讲述事实,目的是为了使我们记住这些事实,并且能够准确地转述这些事实”。
毫无疑问,记住这些事实当然是应该的,但不能对类似该专题的课这样来处理,搞得如此沉闷不堪!个人认为,这样的课最好一开始就直接讲授新教材,不要提问。因为,这样的课应当充满生动鲜明、令人信服的材料,讲授要有炽热的情绪,才能引起应有的共鸣,以更好地学习整个专题。另一方面,在叙述和讲解时,如果过于激奋、狂热,或者矫揉造作也是有害的。因为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不是使孩子们积极起来,而是使他们疲劳不堪。
教学内容和教学态度应当保证恰如其分的情绪紧张状态,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效果,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主要实质。这个方面,非常重要的是,不仅使学生在回答中,而且在他们的作文中,行为中,以及课外活动的言论中都要表现出真诚和坦率。在班上,应当创造情绪舒适的气氛,要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表现切不可失之于偏,冷嘲热讽。
精制的直观教具,生动的实验和演示,放映幻灯片和影片等,能引起学生惊奇、愉快、兴趣等情感。
例如,在物理课上,为了实现某个目的,可以演示“帕斯卡矛盾现象”的实验,“埃尔姆的火光”,“极光”,“水上旋风”,“奇异的雨”,“电风”类型的有趣实验,许多有关液体的表演等等。这一切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感受,产生欢乐的情绪。
文学教师富有艺术性地朗读文学作品选段和朗读诗歌,音乐教师善于出色地歌唱和弹奏乐器,美术教师善于生动地讲述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和惟妙惟肖的作画,数学教师善于展示教学推论、图样、模型的美妙和协调等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对知识和技能的评分会引起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里,对成功的喜悦,对失败的羞耻,对评分口气和评分方式,对班级反应的不满,对提高分数的惊奇,对降低分数的内心反抗,以及其他情绪,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所以,对教师来说,认真、公正地评分,明确说明评分的理由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以促进全班积极情绪,而不是消极情绪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