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刚刚落下帷幕的重庆市第十二届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阅读)活动中,星湖学校语文团队在两江新区教研员徐颖老师带领下设计并执教的《雾在哪里》课例荣获市一等奖。星湖学校秉承以赛促研的理念,不断总结和反思,赛后磨课组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复盘,进一步总结方法,梳理经验,深入研究星湖学校全融合语文教育,践行“重庆小语”课程理念,用好统编教材,遵循新课标精神,落实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
摘要:全融合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与提升为归旨,强调关注并满足所有儿童多样化需求,以全过程、全策略、全要素的融合为基础,打通时间的纵向维度,空间的横向维度,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形式、教育策略等进行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聚焦培养核心素养,它集边界融合、方式融合、目标融合、策略融合、资源融合、主体融合、路径融合、内容融合等多元融合于一体,形成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教学新样态。本文以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为例,加以说明全融合教育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
2
关键词:全融合教育;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一、
资源融合,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样态
世界本就是一个融合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我们常用“丰富多彩”来形容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它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从来就不单是一个语文知识的呈现,也不单为儿童而存在。在《雾在哪里》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如果通过一课的学习停留在认识生字,掌握写作方法的目标上,显然有一定局限。若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自然现象的变化可以在想象的世界中变得有趣、美好,则更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在本课学习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从“蝌蚪”“冰雹”“雪”“蒲公英”“豌豆”“苍耳”等生字的归类整理发现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有自己奇特的变化,从而将教学资源进行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认识雾孩子。
二、
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
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如何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启发学生发现事物间普遍联系的哲学思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雾在哪里》是一篇基于“人与自然”单元主题的科普童话。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较难理解雾把一切“藏”起来背后的客观原因,也较难理解在想象世界和自然科学之间用文学搭建起来的思维桥梁,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进一步阐释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因此通过文学性的学习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趣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
三、
过程融合,连接学习与生活
学习活动是一个“知识——经验——素养”的全过程。全融合教育在时间维度上强调全过程,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全领域,在资源维度上强调全要素,在方法维度上强调全策略,在情感维度强调全身心。《雾在哪里》具有童话故事的神奇想象、有趣情节,也包含着自然规律与现象。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起雾散”这一自然现象,形象地描绘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清新灵动,是一篇极富童趣的科普文章。课文自然段结构相同,先写雾的语言,再写雾怎样做,最后写藏起来之后的景色,节奏清晰明快。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推断、讨论等方式上提取信息、梳理探究,从生字、句子、段落的全过程学习中,逐渐掌握语言文字运用和迁移的能力,进一步将知识转化为经验,将经验转化为素养。
四、
平台融合,以输出带动输入
“输出”是检验“输入”的重要环节。如何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逆向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演讲、辩论、申请、劝说、倡议、制作方案等真实或拟真环境中激发情绪,可以激活知识,打通“学”与“用”的隔阂。《雾在哪里》一课教学中,我们通过对比朗读课文,不断从“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逐渐发现叙事模式,将阅读焦点从情节内容转移到语言形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表达,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雾的认识,以输出带动输入,帮助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
五、
评价融合
“教学评”一致是组织教学的底层逻辑。一节课如何评价可以从“资源整合度”“素养达成度”“文化深刻度”几个维度来思考。教师如何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如何有效地融合各要素来拓展课堂的视野,丰富课堂的内涵需进一步思考;是否围绕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能、学有所用,为学生终身发展赋能需进一步厘清;一堂课最终的文化走向落脚何处,怎样达成的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进一步落实。以《雾在哪里》评价表为例,“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能根据汉字的音形义进行梳理与探究,初步认识雾孩子聚焦生字“音形义”的整合;“能读好雾说话的语气,根据雾说的话进行梳理与探究,展开想象,进一步认识雾孩子”聚焦语言梳理与运营的核心能力;“能读好故事,根据段的叙事模式进行梳理与探究,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眼中的雾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聚焦人与自然的文学性表达,通过“教学评”的融合进一步落实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全融合教育旨在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场”,这个“场”在时间维度强调全过程融合,在空间角度强调全领域融合,在资源维度强调全要素融合,在方法维度强调全策略融合,在情感维度强调全身心融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能有效推进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实践。我们把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称之为全融合教育,并不断以这样的教育实施路径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杨潇
男,1995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语文教师,重庆市教育发展研究会理事,重庆两江新区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其参研课题获重庆市社科办“优秀”结项证书,科研成果获重庆市综改办试点项目“二等奖”。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培训班、中国教师教育网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班、两江新区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执教展示课。辅导学生征文、书法作品获市级一等奖,撰写的多篇文章曾获市、区级一等奖。
参考文献:
0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02
薛法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读与实践建构》,载《人民教育》2022.13-14.23-25页
03
徐颖. 课堂目标:精准目标设置[J]. 未来教育家,2018(12):31.
04
张先彬.全融合语文:契合时代发展的教育实践新走向,[J]重庆行政.2020,21(04)
来源: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