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科书的权威性一直被大家所认同,从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命题角度和方向来看,全都脱离不开教科书。但近些年来,教科书却因为一些问题引发了外界的质疑,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人教版小学课本中插图问题,被细心的朋友指认为扭曲了小学生的审美观,如果不进行及时修改的话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利,最终经过舆论的发酵,如今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就在日前针对于教科书的话题再次进入到了热搜的主题,比如一直以来被很多人所熟悉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真实的读法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人”非“斯人”,这着实让很多80后和90后的小伙伴绷不住了,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就是斯人怎么变成了是人,这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一些不甘心的小伙伴们开始翻阅教材了,甚至有人还拿出了历史教材版本一一比对,最终发现确实是大伙错了,从翻阅60年代直到80年代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教材版本,确实是“是人”不是“斯人”。
这到底是啥原因,让80后和90后群体性记忆错乱了呢?或许跟我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文言文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斯人”在语文课本中多次出现,所以大伙顺口把孟子的著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是人”也记成了“斯人”。
杭州小学生发现了数学课本中的错误,获得网友点赞
我们都知道数学讲究的就是一个严谨性,甚至在学习和考试当中,一字之差可能带来了题意的千差万别。数学的重要性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到数学的地方也很多,就在日前,针对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课本中,有一位来自于杭州的小学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争议和错误。
由此而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点赞,不少人认为这位小朋友能够从教科书中找出毛病,这种精神值得鼓励和肯定。
在该本教材的上册第4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敏和小亮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2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0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量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若是没有仔细阅读题意,很容易按照图片中所做的方法把答案算出来了,但这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其中存在着问题,那就是针对于“比的意义和前提”。
所以从其严谨角度来讲,得出的答案和结果与教材中给出的参考结果完全不同,这着实让人感到诧异。
小学生写信发邮件,人教社将会给予回应
针对这个问题,这位杭州小学生还专门写了一封信,从信件中可以看到,这位小朋友十分的认真,单单从工整的字体就可以看出这位小朋友的不同之处。
从信件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小朋友的思路十分严谨,针对质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自己认为合理性的解释,最后其也希望人教社官方能够给其回应做出一个强有力的说明或解释。
而从后续的跟踪情况来看,人教社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收到了这位小学生发来的信件,并且会给出相应的回应,我们也期待后续能够得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
作为教材的编辑出版发行方,能够虚心接受质疑,这种态度还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同时这位杭州小学生敢于质疑与发现问题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