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83年到1987年在县立第五中学读初中,读了四年是因为毕业考重点高中或者中专没有考好,就复读了一年。一年的复读,成绩提高相当多,于1987年考上省重点高中河北辛集中学。当时河北辛集中学的升学录取率保持在90%以上。这还只是只统计本科,不包括大专与中专的升学率。基本上当时考上河北辛集中学就是半只脚踏进了大学的门。
县立第五中学,头一年还设有高中部,我们考上的当年,取消了高中部,一部分老师调到了其他县中,一部分老师留下来担任初中老师,初教师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与提高,于是县立第五中学成为了一所县立的重点初中校。她的招生是从全县小学毕业生中择优录取。1983年当年我们村九个人在自己乡组织的统一考试中脱颖而出,初县立第五中学录取。
1983年尚处于改革开放之初,学校的生活条件与居家条件相比有了一定的差距。当时家里已经不再吃玉米窝头儿或者玉米饼子,但是学校提供的伙食仍旧是早晚一个玉米窝头或者玉米饼子,中午两个白面馒头。晚自习时常常停电,停电时就用发电机发电,但是发电的电压不稳,发的电频率也不达标,闪烁不停,亮度还不够,晚自习后,无论是市电还是发的电都要到点儿停电,加班加点学习的同学就需要自己准备蜡烛了。宿舍里准备的是大通铺,宿舍一到冬天就人满为患。每个人在铺上的空间只有自己被子的宽度。晚上睡觉时翻身就会扰动旁边的同学。除了冬天,大部分同学都是走读的。当时的我由于个子太小,还驾驭不了自行车,就一直住校了。
当时我们除学费交现金,饭费是可以交粮食的,某些生活条件好的同学是交粮票的。每个人都从家里驮小麦与玉米交给五中所在的村子里的面粉加工厂,换成标明斤两的“面条儿”交到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就可以在学校食堂就餐了。
我们村一起考到五中的九个人中有四个人由于不愿意享受这种“优沃”条件,将学籍迁到了乡中去学习。最终他们四个人混到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或者中专,留在村里务农了。
留下的五个人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两个人在1986年的中考时考上了中专,分别是河北省粮食学校和河北省机械学校。也算是踏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两个人考上了县一中,其中一个后来考上了河北大学,一个考上了河北农业大学,都有了更好的前程。无论是上中专还是大学,都算是乡下农民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两个上县一中的同学,在高中时复读了两年,最终比我晚一年考上大学。
我中考后复读一年,上了河北辛集中学,最终考上了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在的天津科技大学)。1994年大学毕业后到河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参加工作。当时的河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还是全民所有制企业。
在五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与考试有关的事是一次政治课考试后,因为一道题的答案写成了“天生”,而当时的标准答案是“从来”。我认为天生与从来的意思是一致的,这道题不应该判定为错,更不应该扣分。教政治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我们俩在课后辩论了大约半小时。现在想起来,我还有些惊诧于自己当时的勇气与辩论能力。一直到现在,那位女老师的形象还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灵深处。
时光荏苒,离初中生活已经过去40多年。
怀念那个条件艰苦却催人奋发向上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