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性液体表面产生的蒸气在试验火焰作用下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 B )。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 C )是评定可燃性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A燃点
B自燃点
C闪点
D爆炸极限
可燃性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是根据液体的( C )分类的。
A燃点
B自燃点
C闪点
D凝固点
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B )。
A>28℃
B<28℃
C≥28℃
D≤60℃
木材燃烧属于( B )。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沸溢燃烧
蜡烛的燃烧属于( A )。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沸溢燃烧
闪燃往往是可燃性液体发生( A )的先兆。
A着火
B喷溅
C阴燃
D沸溢
分子结构复杂的可燃固体,由于受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气体后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 B )。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完全燃烧
D预混燃烧
木材、纸张、棉、麻、毛、丝以及合成高分子的热固性塑料、合成橡胶等物质的燃烧就属于( C )。
A蒸发燃烧
B预混燃烧
C分解燃烧
D均相燃烧
可燃固体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直接吸附氧气而发生的燃烧,称为( D )。
A阴燃
B分解燃烧
C蒸发燃烧
D表面燃烧
木炭、焦炭、铁、铜等物质燃烧均属( A )。
A表面燃烧
B蒸发燃烧
C分解燃烧
D阴燃
可能发生阴燃的有( B )。
A塑料
B煤
C橡胶
D蜡烛
可燃固体受热后升华或熔化后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 D )。
A分解燃烧
B表面燃烧
C扩散燃烧
D蒸发燃烧
( A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爆炸性混合物的起爆最小点火能量。
A最低引爆能量
B最大点火能量
C爆炸点火源
D爆炸极限
固体物质燃烧,根据固体物质的燃烧特性,其主要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 D )四种。
A动力燃烧
B扩散燃烧
C着火
D阴燃
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气并有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 C )。
A闪燃
B自燃
C阴燃
D轰燃
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B )。
A闪燃
B阴燃
C自燃
D轰燃
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 C )。
A爆炸极限
B爆炸上限
C爆炸下限
D自燃浓度
根据火灾危险性分类,下列属于甲类易燃液体的是( A )。
A乙醇
B丁苯
C煤油
D柴油
按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以下液体中( D )属于甲类危险物品。
A煤油
B柴油
C植物油
D乙烯
锅炉在启动、运行、停运中,避免( A )就是杜绝炉膛爆燃的关键所在。
A:燃料和助燃空气的积存
B:燃料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了爆燃的浓度
C: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D:有足够的起爆能源
爆轰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一旦条件具备爆轰会突然发生,并同时产生高速、高温、高压、高能、高冲击力的冲击波,该冲击波能远离爆震源独立存在,能引起位于一定距离处、与其没有联系的其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或炸药的爆炸,从而产生一种“( A )”现象。
A爆燃
B殉爆
C爆震
D轰爆
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 A )。
A爆炸极限
B爆炸
C爆炸温度极限
D自燃
关于爆炸极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不能通过泄压导管向室外泄爆的室内容器设备,应安装( A )。
A无焰泄爆装置
B有焰泄爆装置
C抑爆装置
D抗爆装置
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宜采用( B )进行保护。
A泄爆装置
B抑爆装置
C隔爆装置
D抗爆装置
通过管道相互连通的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设备设施,管道上宜设置( C )。
A泄爆装置
B抑爆装置
C隔爆装置
D抗爆装置
由于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 C )。
A化学爆炸
B物理爆炸
C核爆炸
D炸药爆炸
下列不属于可燃性粉尘的是( D )。
A淀粉
B硫粉
C锯木屑
D石英粉尘
火焰在粉尘云中传播,引起压力、温度明显跃升的现象,称为( B )。
A气体爆炸
B粉尘爆炸
C固体爆炸
D物理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