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2022年09月28日07:33:29 教育 1284

前几天,USNEWS发布了2023年美国大学排名,曾闹出”数据造假“风波的藤校哥伦比亚大学,排名”大跳水“,从2021年的第2名,降到了第18名。

哥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以预见,上万名在校甚至已毕业的学生和家长们,也只能为行政部门做出的错误决策买单。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哥伦比亚大学承认排名数据造假(新闻图片)

从个人到机构,从国内到国外,说谎和推卸责任都不鲜见。家长们想必都听说过这样的传言:为了给孩子申到更好的学校,做虚假成绩单,SAT作弊,“捉刀”帮做科研项目、艺术作品集……

以至于业内有共识: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内部有一份“白名单”,只选择信任那些出自诚实可信学校(多为外籍学校)的成绩单。

“要诚实,不说谎“是小朋友学习的第一课,为人父母,我们常在孩童懵懂无知之时,教导他们要做个诚实的人;在睡前故事中,讲述“狼来了”以说明说谎的严重后果,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下意识地维护道德准则,并传递规则给我们的下一代。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然而在成人的舆论场中,我们耳濡目染的却是另一套行事方式:没被抓到就否认,造假说谎——成本为零,收益巨大。

如果周围的人都在说谎,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01

每一个谎言

都在消耗你我的公共利益

在哥大数据造假的公开报道中,对该校的数据真实性质疑主要是关于 “班级人数不足20人比例之前提供的数据是83%,更正后是57% ”,“拥有博士学位的全职教授比例之前上报数据是100%,更正后是95.3%”, “教学支出此前报告为31亿美元,超过了耶鲁哈佛,普林斯顿的总和”。

面对这些让人后背发汗的指责,哥大校方的辩解是数据计算的方式有误差,但并未能提供具体数据进一步说明。这些辩解,就像孩子面对指控的自我维护,未能成功打消外界的疑虑。当新闻铺天盖地之时,人们已经普遍相信了造假的存在。

也许校方的辩称有站得住脚的地方,但因为解释过于模糊,并未提供完整的真相,反而让公众更相信:他们一定“说谎”了。


哥大这次排名迅速下滑,也许未必公允,毕竟,自从2005年以来,该校一直是排名前十的成员。或许,它没有第2名那么好,也没有第18名那么差。对于选择哥大的家长和学生来说,更是无妄之灾。

然而,声誉的损害与排名的下降,是大学为了谎言必须背负的道德十字架。正如经典的“狼来了”的故事:当谎言已经出口,要让人们重新拾起信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2022年前,哥伦比亚大学近年来在US News的排名一直在上升(新闻图片)

是了,说一个谎,造一次假,作一次弊,如果不被发现,受益的是当事人,学生可获得好的成绩,录取到好的学校,行政部门人员可以争取到升职加薪,毕业生拿着排名好找工作,人人有荣与焉;而一旦谎言被发现,无论是否是无辜者,都会被崩塌的雪山埋葬。

在留学顾问的工作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来自某沿海省份的两个目标城市的学生,不能为他们签订 “包含签证的合同”,无论这些学生的个体是否优秀。

原因无他,只因这两个目标城市,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太多有该城市户籍的人,通过“不诚实”的方式获得了美国签证,因此整个群体被美国大使馆列入了“严格审查清单”中。

即使时过境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来自这两个城市的学生,依然有很高的“签证不通过”的风险。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近年来,美国大学在不断地调整录取标准,多所大学取消对SAT等标化成绩的录取硬性要求,部分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只要有筛选式的考试,就会有作弊的漏洞,而某些目标地区是作弊高风险区。

业内有共识,大学招生委员会在内部讨论中,实行的是“白名单”管理,只选择信任那些出自诚实可信学校的成绩单;在中国区,白名单里往往是外籍人员管理的学校居多。

一代人,某个地区,某个学校犯的错误,消耗了更多人的诚信值。可见,谎言带来的短期利益并没有真正地纠正问题,而让公共利益成为了替罪羊。

“天道有轮回”,英语里叫“karma”,恒古以来的人类智慧让我们选择遵循道德准则,让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向儿童讲述有关道德的古老故事,希望孩子能跻身群体生活的“白名单”。

“说谎”往往符合短期利益,但“诚实”往往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长远来看,诚实给人带来的利益更大。


#02

承认“我错了”很难

承认“我来赔”更难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谎,是因为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当下的短期利益实在太过诱人,而承担责任的代价实在难以面对。因此教孩子承担责任,就成了重要的一课。

上个星期,我带着五岁的小儿在小区公共草地玩。就在我转头和别人说了一句话的瞬间,小朋友拉警报一样的嚎哭声响起。

只见小儿坐在地上捂着膝盖,旁边一个大约十岁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刹车停在一边。


受伤的小儿只会哭,肇事的大孩子忙说:“都怪他突然跑过来,自己没有看路!”

见我蹲下去安抚小儿,旁边的大人小孩都围过来,他蹬上车,准备骑走。

我阻止了他,并问小儿:“有没有撞疼,活动一下看看有没有伤到骨头?” 确认一番,发现只是皮外伤后,我抬头再看,骑车的小朋友已经开始往单元楼方向慢慢骑走。

我再次把他叫回来,问他:在人车分流的公共草地骑车,应该是谁负主要责任?

见他盯着地上不说话,我又问:你们两个人相撞,你骑着车,他只是玩耍,是谁受到了更大伤害呢?是不是至少应该道歉呢?

大孩子这才抬头道 :“对不起。”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我表示,因为受伤不严重,并不会追究他责任,但需要说明,在小区骑车,骑车者应该付主要责任。今天弟弟是受害者,但之前,弟弟也是被追究过责任的。

“那赔钱了吗,阿姨?”大孩子问。看来,他之前想要溜走,已经到了懂得经济责任之重的年龄。

“是的!” 我回想起一年以前的某次小事故,意识到,这两次因为骑车而发生的意外,展现了在公共空间里的一个经典危机:公共空间里责任不明,逃避责任的人占便宜。

我们小区是典型的居家社区,到了假期孩子多,老人也多。去年某天,小儿在小区里骑溜溜车,速度并不算快,我跟在后面,相距二十米左右,一晃神,忽然听到前面有人喊道:“你家小孩撞倒老人了!”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我急急跑近一看:一位老妇人手撑着腰,坐在长椅上,旁边陪同着一位邻居。小儿坐在溜溜车上,茫然地看着我。

老妇人展示给我她手肘的擦伤,称孩子从后方撞到她的腿部,一时站立不稳摔倒,旁边的邻居表示确有此事。言谈之间,老人家称自己腰本来就不好,要去医院彻底检查。

我心里一沉。不到四岁的小儿并不晓事,不懂事情严重性,而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我,怎会没有听说过“不要扶摔倒的老人”的都市传说呢?


我可以选择,以短期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完全就事论事地处理。小童的溜溜车劲道不大,作为家长也没目击全过程,我可以要求物业调取监控,明确责任后再做下一步安排;甚至也可以推卸责任,认为老人的摔倒和自己小孩没有直接关系,把申诉的时间成本甚至金钱成本,推给对方。

但这样的初步反应,从长期来看,会导致和邻居的摩擦,影响在小区的声誉,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做了不良示范。

而我选择了,给老人的女儿打电话,让她下楼来一起去医院;又给孩子爸爸打电话,让他领孩子回家;随后,我陪着老人和她家人一起去了医院做检查。

在去医院的路上,老人的情况看起来越来越严重,从被撞时还能自行行走,到了医院只能借助轮椅;我和她的家属轮流推着轮椅,排队急诊,又照了x光,拍了核磁共振,说尽了道歉的好话,花了小几千的医药费加10天的营养看护费,这才解决了此事。

回到家中,看到横放在门口的溜溜车,不禁叹道:真是一次昂贵的玩耍啊!


接下来大半年,我都会叮嘱小儿骑车要避开人流——在公共空间中享受玩耍的权利,承担责任的隐形成本可不小。

这次的大孩子闯祸,想要溜走皆因本能使然:孩子已经成熟到理解金钱数字背后的意义,一次闯祸消耗的是家长辛苦工作的收入,很可能遭到家长严厉的斥责甚至惩罚。逃避责罚,说明孩子足够聪明,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短期利益最大化。

因此,遵守公共道德是违反本能的,需要努力克服与刻意培养的——当时等在核磁共振室外忐忑的我,深有体会。

我们说谎,推诿,逃避,皆因直面错误很难。如果用谎言就能掩盖错误,获得巨大利益;而诚实只能利益受损,为什么不说谎呢?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03

教孩子承担责任,

是父母艰难的一课

近日有则新闻,一位妈妈买下了4岁孩子割坏的水果店香蕉,勇于承担监护责任,大获赞许。

孩子年幼,父母为错误买单,作为表率,是教导责任感的开始。

新闻中的妈妈买下香蕉,所付出的成本尚在她能承担的范围中;在文章开头,我承担了老人的医药费,也是衡量了成本尚可承担,长期回报更大做出的艰难决定。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在孩子尚且年幼时,是父母教授”风险与责任”的好时机 :

带着4岁孩子一起购物或在公共场合玩耍,有可能会有不可控的破坏行为,但妈妈以行动说明,犯错了我们可以承担责任;

让10岁孩童在老人小孩多的公共空间骑车,应当有注意哪些安全事项,如控制车速,避开人群,万一发生意外,应当承担责任——而不是把孩子放风,却没预计到可能的风险,让孩子惧怕父母的负面态度,而惧怕犯错。

当然,犯错的解决方式,不仅只有“赔偿兜底”这一步,反思与成长才是促进成长的重点。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在国际教育圈的家庭中,不乏有“兜底能力”非常强的高净值家庭,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绕弯路有着很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曾经遇到一位家长,来咨询孩子的学业问题:

“老师,我家孩子的XX科目,学校让重考,考不过就要留级了,你看要上多少节课能考过?我的孩子可不能留级!”

预约好上课后,学生经常在预定的上课时间不出现,课后的作业也不完成。我找到家长反馈情况,请家长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家长却说:“老师,要不还是你帮我催他上课,我孩子在家里也不怎么和我们说话。”

再过了几天,家长高兴地说:“学校给我们发了邮件,重考的题有出题范围,老师你帮我们做出正确答案,我让孩子背下来就行了!”

这个案例听起来夸张,但并非孤例。

很多拥有“钞能力”的家长,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量化为,“考过考试”“成功升学”“申请到好大学”“拿到文凭”“找个好工作”等实际问题,并且不吝于用外援甚至作弊来通关,却忽略了最核心问题:孩子本人,不与父母沟通,对学习没有自驱力,缺乏兴趣,而这个问题犹如房间里的粉红大象,因为无法简单解决,索性忽视。

如果能靠“作弊”进名校,我们还要教孩子诚实吗? - 天天要闻

也许,在孩子年幼时,吃掉被自己划坏的香蕉,收拾被自己弄乱的房间;再大一些,学习关于安全的规则,懂得自己行为会产生的后果,做出“现在是不是下楼骑车的好时机”的选择;在学校里,接受考砸了要留级的现实,未必不能“知耻而后勇”。

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中,但父母之爱,温暖包容,引导孩子在错误中成长:彼时,我们都曾蹒跚学步,一双大手无数次将跌跌撞撞的我们扶起,托着我们往前,直到我们步伐坚定,大步向前,奔赴自己的人生。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刚刚通报:免去副院长职务、撤销国家奖学金! - 天天要闻

刚刚通报:免去副院长职务、撤销国家奖学金!

近日因发表14篇SCI论文并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刘某乔受到广泛关注(详情戳↓)举报信中列举其中两篇论文图表高度一致。重庆大学刚刚发布通报称,学校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调查核实。
聊城大学怎么样? - 天天要闻

聊城大学怎么样?

聊城大学怎么样?聊城大学这所学校在山东可是小有名气,校园环境挺不错的,绿树成荫,花儿朵朵开,走在校园里心情都跟着好起来。教学楼、图书馆设施都是新的,学习氛围也挺浓,老师们大多都挺认真负责的,上课认真负责,课后有啥问题也能耐心解答。
铁路最好的五个专业学校? - 天天要闻

铁路最好的五个专业学校?

铁路最好的5个专业学校。如果你对铁路有着一腔热血,梦想着驾驶着长长的列车穿梭在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者想成为铁路背后的技术大拿,那这几个学校你可得好好记一记了。
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拼爹学术”是给自己挖坑 - 天天要闻

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拼爹学术”是给自己挖坑

近日,重庆大学一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SCI论文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一事引发社会关注。5月10日,重庆大学对此发布情况通报称,2021级本科学生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事件源自一篇《重庆这8位同学获...
吃得好住得好,也是高中核心竞争力 - 天天要闻

吃得好住得好,也是高中核心竞争力

据南都报道,近年来,广州持续推进普通高中基础设施建设,多所示范性高中纷纷上新,新投入使用的校区不仅与学校本部实行一体化管理,并且凭借崭新的校园设施和优越的食宿条件,持续吸引着众多中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在过去,人们选择高中时,往往优先考虑师资、教学水平和学习氛围等,但从此次报道看,优越的食宿条件俨然也将...
西城区2025年义务教育有招生资质学校名单公布,新增一所初中 - 天天要闻

西城区2025年义务教育有招生资质学校名单公布,新增一所初中

新京报讯(记者徐彦琳)5月9日,北京市西城教育考试中心发布西城区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有招生资质学校名单。今年,西城区共有66所小学、41所初中具有招生资格。西城区66所小学中,包括64所公办学校和2所民办学校。其中北京市育才学校、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北京市育才学校、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展览路校区、第...
玉林这所学校,规划有新调整→ - 天天要闻

玉林这所学校,规划有新调整→

近日玉林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对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调整方案的公示具体内容如下↓↓↓根据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的申请,现对位于玉林市人民东路与二环北路交汇处西北侧的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调整方案进行公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