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时的你是否羡慕身边的同学,因为发表一篇SCI而顺利保研,国奖拿到手软?研究生的你是否因为发不出SCI,无法达到毕业要求而夜不能寐?不要羡慕,也无需担忧,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助力你成功发表SCI!
要说SCI有多难发,一则关于某校男生送女生 SCI 论文的新闻就顿时让学术界无数博士感叹,自己这辈子都发表不出来那么多论文。我们姑且先不讨论这则新闻的内容,小编先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到底如何分辨SCI、SSCI、ESCI吧!
01、什么是SCI、SSCI、ESCI?
看到SCI、SSCI、ESCI,这些简称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经糊涂了?一堆“SCI”,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哪些区别?下面就来帮大家好好捋捋。
SCI
SCI应该是理工科的同学最为熟悉了。SCI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的简写,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 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现在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SCI 。
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一篇论文、一本期刊,如果能被SCI收录,我们就说这是SCI论文、SCI期刊。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SSCI
SSCI应该是人文社科类的同学最为熟悉。SSCI是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简写,SSCI是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SCI是自然科学引文索中,聚焦自然科学领域;而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侧重于社会科学领域。当然,由于学科整合的问题,SSCI与SCI收录的范围存在交叉。有可能一本期刊或者论文,既被SCI收录,又被SSCI收录。
ESCI
虽然ESCI和SCIE长得很像,如果不注意看可能会将二者混淆,但是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ESCI是Emerging Sour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2015年新增的一个索引,可以认为ESCI是SCI的预备队,ESCI主要收录拥有潜力且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刊物。
需注意的是,ESCI收录的文章也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检索到,因此并不是在Web of Science中可以检索到的都是SCI。
02、SCI的用处
在学术科研领域工作和学习的小伙伴一定都对SCI的用处有所了解。
- 对于本科生来说,一篇SCI一作可能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推免名额;对于硕士生来说,一篇高影响因子的SCI一作可能就意味着国家奖学金;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两篇SCI可能就意味着毕业;对于准备寻找教职的博士生来说,几篇高影响因子SCI可能就意味着拿到了获得教职的钥匙;对于学术青椒来说,几篇高影响因子SCI可能就意味着副教授的职称......
对于硕士生来说,一篇高影响因子的SCI一作可能就意味着国家奖学金。在很多学校的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中都会对各类期刊赋上相应的分值,以人文社科为例,很多学校规定“发表一篇核心期刊目录里的SSCI记8分,普通SSCI记4分,核心期刊目录里的CSSCI记4分,普通CSSCI记2分,北大核心记1分,普通期刊记0.5”。
由此可见,SSCI在评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清华大学某学院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实施方案中对论文加分标准做了明确规定:
图源网络
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两篇SCI可能就意味着毕业。很多学校的博士毕业都有发文要求,一般是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发表两篇论文,一些学校还规定,发表一篇SSCI也符合毕业发文要求,很多同学延毕往往不是因为“大论文(学位论文)”,而是卡在了“小论文”,因此早发、多发论文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根据《北京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
图源网络
对于准备寻找教职的博士生来说,几篇高影响因子SCI可能就意味着拿到了获得教职的钥匙。在高校招聘时往往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学历背景和科研经历,学历背景主要指的是毕业的院校,而科研背景主要指的是学术论文发表、科研项目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情况,由于博士基本没有机会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的基金项目,因此SCI往往是大家求职过程中最拿得出手的科研经历,还是那句话,大家一定要早发、多发论文。
03、SCI论文产出流程
一篇SCI的产出流程包括哪些呢?如果想发表一篇SCI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准备呢?下面将从选题、搜集数据和材料、选定目标期刊、写作和投稿这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读SCI论文的产出流程。
选题
一个好的选题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大家平时关注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多本核心期刊,就会发现很多期刊在选题方面是有所偏好的,并且很多期刊都会更加愿意刊发本领域内的最新议题。例如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很多期刊都开始围绕新冠疫情开辟特刊,很多特刊的发表周期也会相对较短,这时如果你抓住时机,将热点议题和你的研究方向相结合,那么将事半功倍。
搜集数据和材料、实验
论文产出的第二步就是围绕选题搜集数据和相关材料,如果涉及到实验可能还得制定实验计划表,如果是人文社科类的论文则可以通过各类统计年鉴、大型社会调查数据库、各地统计局官网、问卷等形式获取数据。
选定目标期刊
大家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于目标期刊的选择,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不同期刊在主题偏好、发表周期、论文要求、格式要求等方面天差地别。
在发表周期方面,SCI的发表周期短则1-2个月,长则1-2年,如果着急毕业,而又不小心选择了发表周期长的期刊,将很有可能打乱毕业计划;对于格式要求,不同期刊对于摘要字数、参考文献格式、论文谋篇布局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先写论文,不考虑格式要求,等到投稿前再重新调整论文结构就会费时费力,因此一定要先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写作
论文的写作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如果目标期刊有结构要求,一定要严格遵循。此外,可以在合适的情况下引用目标期刊上刊发的文献,这样可以给主编带来一种作者长期关注本刊物研究内容的感觉,有可能会对文章有所加分。此外,也可以引用一些潜在审稿人的或者本领域的高被引文章。
投稿
最后一步就是投稿,SCI期刊基本都有自己的投稿系统,大家第一次投稿一定要找到正确的官网,第一次注册时填写好个人信息,建议使用学校的邮箱注册。如果系统要求上传原始数据等也一定要按照要求提交避免因技术审查造成的退稿。
总的来说,从科学研究到论文发表、产生影响是一个价值提炼的过程。曾经,SCI至上论甚嚣尘上,以至于20年科技部、各大高校纷纷出台政策要破除“唯SCI”,发表SCI的作者有点难以迈开脚步,想发又不敢发。其实,不论何时,发SCI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