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评论员 / 远 山
一位来自某985高校的本科学生,通过北京大学的夏令营活动,加上学习成绩优异,有机会获得保送资格,推免到北大数学学院继续读研。
但这位学生在查看导师简历时,发现部分导师本科毕业于普通大学,对导师水平产生了怀疑。一位名叫胡俊的北大教授,更是因为本硕阶段均就读于普通高校,被这名985大学的同学强烈嫌弃。
用第一学历判断导师的能力或者科研水平,显然是太过主观和片面。这位学生也因此被众多网友开怼,批评其既傲慢又无知。要知道,被他嫌弃的北大导师胡俊教授,不但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同时担任着三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北京计算数学学会秘书长。在数学领域有着诸多的成果,在国际上也享颇负盛誉。
不过,这样的新闻其实早已不“新”,只不过被歧视的对象,由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变成了招收研究生的北大导师。几乎每年招聘季,因用人单位的强硬要求而导致应聘者即便具备相关能力却无法获得就业机会的事件比比皆是。其中,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尤为突出。
通常,第一学历歧视指用人单位不根据应聘者的能力和岗位需求,而是根据应聘者高考后取得的第一学历,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近年来,由于应聘者供过于求,用人单位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与权力,第一学历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道门槛。哪怕应聘者成绩再优秀,只要第一学历不符合要求,仍然难逃被被刷掉的命运。
从大学毕业生求职被歧视,到北大教授招生被歧视,这样魔幻的现实恰恰表明,学历歧视已经形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招聘市场根据“211”“985”来区分高校优劣,用人市场上的学历歧视自然会成为学生择校和选择导师的风向标。“马太效应”之下,学历歧视问题更加突出,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扩宽进贤之路。
北大教授被学生歧视第一学历,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职场招聘中学历歧视的潜规则。一份今年春招市场行情报告显示,近8成的求职者遭遇过职场歧视,其中学历歧视远高于地域、性别歧视。怎样去减轻这种广泛存在的职场学历歧视,是一个需要持久关注的的问题。
一个企业想要招揽更好的人才,筛选自然无可厚非,但第一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最终能力。过分强调第一学历的筛选作用,客观上会使企业难以用发展、动态、全面的眼光来看求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求职者的一种不公平对待。
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出台《反就业歧视法》等相关法律,在法律层面让求职者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其次是各类企业要树立长远的眼光,谨慎权衡招聘的标准与条件,摆脱“唯学历论”的桎梏;最后社会要营造和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浓厚氛围,鼓励广大求职者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建设创新,减轻学历对个人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