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欣 通讯员 赵效显
18年前,高翔和妻子杜晓蕾从镇上的中学来到最偏远的袁堌堆小学,怀抱献身教育的初心,把一个办学条件最落后的学校打造成师生爱恋的绿荫校园,把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建成孩子的精神乐园。
用劳动美化校园
1996年,高翔和杜晓蕾夫妇一同来到高庄镇中学任教,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业绩很快赢得同事们的信赖。2004年,高翔被调到袁堌堆小学任校长。高翔原来也听说袁堌堆小学条件不好,但没想到那么差:学校没有围墙,只有两排破旧的平房,房顶上的草随风摇摆。学校的校舍全部被判定为D级危房,需要限期拆除。学生没有了教室,只好临时借用附近的民房上课。夏天,民房通风不好,学生热得实在受不了,高翔就带领学生在树荫下上课,条件虽然艰苦,并没有耽误教学进度。
2004年秋天,袁堌堆新建的18间校舍交付使用,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9名教师只能挤在一间办公室里。由于离家远,高翔总是一早就往学校赶,中午凑合着吃点午饭,下午回家才能吃上一顿热乎饭。看到丈夫那么辛苦,杜晓蕾坐不住了,2005年也调到了袁堌堆小学。
学校搬迁重建后,学生只是有了安稳的学习环境,但学校绿化、美化的任务还很重。每天吃过午饭,高翔夫妇就在校园里捡拾碎砖块、小瓦片,堆成一大堆,用车子推出校园。到校早的老师和学生看到他们这么辛苦,也加入了劳动的行列,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校园干净了。他们又买来各种苗木,利用劳动课时间绿化进行美化活动,学校一天天变美了。
他们又在每个教室的外墙上制作了一个黑板报栏,作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定期办黑板报,学生抄写名言警句、创作诗词歌赋、描绘心中梦想。在袁堌堆小学工作了几十年的退休教师袁明珍看到校园变化这么大,连连赞叹“不可思议”。
徐河畔的剪影
高翔的家离袁堌堆小学6公里远,学校和家之间有一条徐河,他们天天沿着徐河畔的大堤上下班。早晨,他们一起伴着晨曦去学校;傍晚,他们沐浴着余晖回家。这样一走就是18年,他们骑坏了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骑坏了摩托车,再换成电轿车,交通工具三次变迁,他们也从满头黑发走成了头发花白。
每天早上,他们总是早早来到学校,在签到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拿一把扫帚,打扫学校门口的树叶与碎纸片。然后站在学校门口迎接老师与学生们的到来。周而复始,成为一道师生熟悉的风景。
高翔与杜晓蕾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人与孩子,他们的女儿高亚茹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女儿在城里上学的时候,高翔夫妇没有时间照顾,就把女儿托给亲戚照顾。现在已大学毕业的高亚茹回忆起当年与父母走在大堤上的情景,脸上充满诗意:“阳光斜照下来,身上镀满金晖,父母在两边,我走在中间,感到他们特别高大。”
高校长家的饭真香
现在省城一家公司做销售的鲍金玲曾是高翔教过的学生,她每次回老家都会到高翔与杜晓蕾的家里探望。当时一到下雨天,杜晓蕾总会炒一锅菜,多买些馒头,留下离家远的学生吃饭。鲍金玲没少吃杜晓蕾做的饭,谈到杜老师做的饭,鲍金玲说:“杜老师做的饭特别好吃,现在还回味无穷。”
袁堌堆小学现在有六个班级,9名教师,师资一直很紧张。高翔既教一个年级的语文课,还兼两个年级的英语和科学课。杜晓蕾既教一个年级的语文课,还兼两个年级的音乐和体育课。大家都戏称高翔夫妇是 “补丁老师”。
在高翔家里,他们两人的获奖证书摞在一起有半尺高,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与他们对面而坐,坚持,爱心,伟大……这一连串饱满的字眼,扑面而来。他们却说:“现在,我们从周一到周五都在学校,习惯了,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