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中学旧址
马 仲 民/文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自从1976年7月从宁夏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上梁中学任教开始,至今已过43年。虽然在上梁中学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上梁中学是我35年教学生涯的第一站,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起点。
在这里我开始了教学生涯的起点,在教学相长中收获了学生的情谊和尊重;
在这里我初次走出大学校门后,在互帮互敬中收获了同事的友谊和教学经验;
在这里我完成了人生大事,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回忆起在上梁中学短暂的三年教学生涯,诸多往事历历在目,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我能清晰地记起走过的每一道梁、带过的每一个班、共事过的每一个老师、帮助过我的每一任校长。这些天,每每忆起当年往事,诸多细节涌上心头,令我辗转反侧、夜不能眠;对往事和故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一、初到上梁中学
我毕业回到隆德后,在家里等待文教局的分配。那时候的政策是由哪里来的毕业后原则上回到那里去。大概在八月二十号左右接到通知,我被分配到上梁中学任教。接到通知后又是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从此以后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了;犯愁的是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分到沙塘中学,有的分到神林中学等川道学校。而我却分到了山区。从县城到上梁中学我从来没有去过,不知远不远,路好走不好走?怎么走?幸好打听到和我一个生产队的柳秀珍老师在上梁小学任教,便找到她了解相关情况。柳老师介绍上梁中学和小学在一块儿,于是约好和她一块儿去学校报到,她正好可以做我的向导。
大约是八月二十七、八号,我和柳老师于当日下午从县城出发,步行前往上梁中学。我当时行装很简单,只是背了一个黄挎包,里面装着几本书,就这样轻装上路了。据柳老师介绍从县城去上梁中学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翻过红旗的山梁从罗家峡穿峡而过,中途翻三座大山才能到达;但这条路实在不太好走,因峡谷幽深几乎没人走。另一条路是沿隆庄公路走到聚马岔梁,再沿山路向西行走;这条路相对好走,但路程较远。在柳老师建议下我们便选择了走大路。
从县城到聚马岔梁大概走了快两个小时,到梁上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便沿着开在半山腰的土公路,绕过几个大弯翻过吊沟梁来到化石湾。我问柳老师快到了没有,柳老师说还有一段路程,这时我们已经走得又渴又累,实在走不动了。幸亏柳老师对新化比较熟悉,在她的引导下我们来到新化小学马校长这里。在马校长这里吃过晚饭天色已不早,我们便留宿新化小学一晚。第二天起床洗脸后又起程前行,在九、十点钟左右终于顺利到达上梁中学。
先到柳老师房里短暂休息后,我便找到马校长房间报到。和马校长简短交谈后方知银川的许老师、梁老师还有湖南的余老师还未到校,同时大致了解了学校的一些情况及任课教师情况。马校长带我浏览了上梁中学的校容校貌。
教学区有两栋教室座落在校园西侧一大块平地上。两栋共四个教室.高大整齐,青砖白墙深蓝色油漆的大玻璃窗,采光很好。只是课桌课凳比较陈旧,但摆放整齐。这块平地上还有篮球场,单杠等几样简单的体育器材。从西面教学区顺坡而上来到东面教师宿舍区。东面由两大块梯形平地组成,依山的一块新建了一排教师宿舍;在地势较低的另一块平地上是最早修建的一排宿舍和两栋土木结构人字梁教室。既有教师宿舍又有学生宿舍。总体印象是校园不大,但干净整齐,空气清新,背靠大山。
中午到伙房吃饭,伙房在校园东梯形平地第二排宿舍最东面。当时一块儿吃饭的有马校长、王文举老师、刘万吉老师、总务处李老师,还有柳老师等人。吃的第一顿饭是伙房赵师傅炒的洋芋菜和每人一个大馒头。洋芋菜清香可口,馒头蒸得洁白松软,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饭后管总务的李老师给我分配了宿舍,在东面梯形平地的第二排宿舍。宿舍是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房子,右手挨的是李映楠老师的宿舍,左手是活动室,过去是女生宿舍、男生宿舍。房间只有一张床板、一个办公桌。打扫完房间后第二天回到家里用自行车带上简单的铺盖、洗脸盆、毛巾等日常用品,又经由聚马岔梁原路来到学校,正式开始上班。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开学后的九月九日从北京传来噩耗,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当即学校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书写大幅标语、挽联,扎花圈、做白色纸花,组织学生到公社参加悼念活动。
当年十月份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学校又是一次大的行动。书写大幅标语口号的任务落到李映楠老师和我的头上。李老师用毛笔书写仿宋体标语口号特别拿手,字写得又好又快。我向他学习,先用白粉笔勾画出字的大框架粗线条,然后用墨描黑才写上去的。学校还分配让我作为学校代表,在公社组织的声讨批判“四人帮”的大会上发言。来到学校经历了这两次大型政治活动后,学校的一切工作才慢慢趋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