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春节活动仍在进行,这一天有不少习俗和禁忌需要遵守。下面就了解一下正月十二的习俗和禁忌:
习俗:
1. 搭灯棚:元宵节将近,村子中的管事人会召集村民制作灯笼等元宵节用品,为元宵佳节做准备。
2. 喝糊糊:正月十二是老鼠娶亲日,到了夜晚,大家要喝小米面或玉米糊糊,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封住老鼠的嘴让它吃不了家里的粮食。同时,人们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聋老鼠的耳朵”。总之就是让老鼠看不见、听不见、吃不到,确保新年“五谷丰登”,人们“衣食无忧”。
3. 点人丁:这一天,要清点家族中的男丁,确定家族人口,表示本族对新出生男丁的认同、祝贺。凡是男丁都要被点一次丁,有的刚出生就点丁,也可以大一点再点。但也有说法是点丁就是“添丁进口”“娶妻生子”的意思。
4. 包饺子:正月十二这天,家家户户要包饺子。人们把饺子包成老鼠的形状,寓意“捏老鼠嘴”,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人们说,包饺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咬东西了,家中一年都不会有老鼠。保护家里的粮食不受损失和破坏。
5. 烤柏火:天快黑时,全家人用柏树枝点燃的火堆旁一起烤火,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烤柏火。
烤柏火谐音“烤百火”“烤百龄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把家里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然后让孩子们走街串巷到各家烤百家火,这样就会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
6. 敲遍墙角旮旯:“打、打、打旮旯,十个老鼠九个瞎,留下一个拨眼的,眼里长个萝卜花!”。正月十二一早大妈、大婶们就带着孩子们嘴里一边念叨着,一边手拿着木棍敲打着可能藏老鼠的地方,如土坑坑洞里、墙角的老鼠洞里、墙根的砖缝里、木柜底下的布鞋里、牲畜棚里、柴房里、厕所,凡是屋子里有旮旯都要敲打个遍。
7. 藏剪刀:正月十二早饭后,人们就要把平时用的剪刀藏到抽屉里、褥子底下,靠会而且还要用红绳或红绸把剪刀捆包起来。只要没有剪刀的“咔喳咔嚓声,家里一般就不会出现老鼠来偷吃粮食。
8. 收旧鞋,正月十二各家各户的孩子们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村中的老百姓也乐意把“邪”(鞋)送出去。同时,老鼠除了会打洞外,还会藏在人们不穿的旧鞋里生育小老鼠。所以,孩子们就把收到的旧鞋再垒成老鼠洞的形状烧掉,寓意着把各家各户的老鼠“一窝烩”了。
禁忌:
1. 忌浪费粮食:正月十二忌浪费情况,因为,浪费的十丶粮食会加快老鼠的繁殖速度,老鼠过多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2、忌动剪刀,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人们如果动剪刀,就会发出的嘎吱嘎吱声,存点很像老鼠吃东西那样,如果这一天人们不使剪刀。老鼠听不到剪刀发出的“咔嚓”声,而且家里新的一年里,也就听不到老鼠偷吃食物发出的“咔嚓咔嚓”声。
3. 忌观红喜事:自古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结婚的,古代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结婚。
既是有,你巴千万不要驻足观看,要多观察一下周边有没有人,如果有,说明是阳间的婚礼,如果没有,只你一人,说明是阴婚,你最好掉头就跑,这极有可能是来接你走的。
4. 忌理发:有道是“正月理发死舅舅”。正月不理发的说法最早源于唐朝,唐人称理发为‘消耳’,唐朝也有一种武器名曰‘金钺’,这是唐朝用来为十恶不赦的犯人执行死刑,砍头时用的砍刀。
而正月在唐则称为‘金月’,正月理发和起来就是‘金钺消耳’,就是上法场砍头的意思。所以正月里最好理发。
5. 忌请医生:过去人们认为,正月里请医生看病,预兆着将来一年到头都要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