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跟华大基因CEO尹烨连麦的时候,提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年轻人不要买房子,这也就有钱养孩子了。

这个观点一出,就上了热搜。张朝阳说一辈子不买房子挺好的,美国就有很多人一辈子不买房。
中国人到底有多热衷于买房?
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33万亿元,这个数字也足够惊人了,可是惊人比2021年还少了26.7%。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如果如果套均100平方米计算,那么总计是1300多万套。
有人计算过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是41.76平方米,这已经接近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如今大部分的中国人都选择贷款买房的方式,很多年轻人早早就背负上了房贷。

甚至不少家庭为了买房,不惜是掏空了四个钱包,有的甚至连爷爷、奶奶的积蓄都拿出来帮忙了。可是这也让不少年轻人生活压力巨大,如今中国生育率下降,很多程度上就是拿钱人生活压力太大导致的。
现在在一二线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如果是靠着打工为生,给了房贷、生活费等必要开支之后,也就剩下不了多少了。
这个时候多生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增加孩子的支出,而且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夫妻之间就得有一个人放弃工作,全职带娃,那么收入就会进一步锐减。
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房产占了总资产的9成以上,可是房产是不断部分变现的,如果你着急用钱,你是不能部分出售,等于说家庭大部分资产沉淀在房产里面。

中国人喜欢买房,很多时候是来源于古老农耕社会对于土地的眷恋。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这种需求从传统社会又流传到了现代。如今大家不需要耕作了,于是这种情感就从土地流传到了房子上面。
另外因为中国人过去2千年都是靠着耕作生存的,因此风险意识非常强。耕作就意味着看天吃饭。因此大部分人认为有房子才可以抵御各种的未知风险。
事实上如今年轻人对于房子的认知已经不一样了。可是老一辈依然有着强烈的感情。比如很多丈母娘都会要求女婿必须有房子。年轻人过年回家,家里长辈最喜欢问买房子了没?
如今很多年轻人选择背负巨额的房贷,更多也是因为这种无形压力。当然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人,情况就不一样了。
对于一些收入还可以的年轻人,他们自己也会热衷于买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跟外国人不一样。很多人觉得买了房子才有安全感,租房没有安全感。中国人不像外国人那么追求自由。外国人眼中,租房子是自由自在,可是在中国人看来就是没有安全感了。

可是随着时代的改变,未来很多年轻人都会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另外在中国,大部分人的财商思维都非常差。一些年轻人赚了钱,如果不买房子,投资到其他地方,很容易就被割韭菜了。
不管是股票、基金、还是其他的理财市场,能赚钱的人永远都是少数。更多人都是磕得头破血流的。因此一些人宁愿选择买房抵御通胀,沉淀自己的资产。

当然在政策上也有非常多的引导,比如说房子跟教育资源、户口、医疗等绑定。如果你不买房就无法落户,无法落户孩子就只能读私立,私立教育资源不少,价格也是非常昂贵。
读懂这些政策,你就明白在政策面,有人希望老百姓去买房子。那么为何会如此呢?对比中国跟美国的国情,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美国的房子并不算贵,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很多美国普通人如果不是生活在大城市,都可以住上不错的乡村小别墅,这在中国几乎不敢想象。哪怕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他们在住宅支出上也远比中国少。可是美国有一个东西非常贵,那就是看病贵。有一个段子说,在美国千万不要叫救护车。疫情期间,很多美国人治疗就花了上百万的美元。可是我们中国却是全部免费治疗。
同时我们平时的医疗成本,在全球来说,也是相对较低的。一方面我们有大规模的医保,另外一方面这些年中国也是不断在改革。

在古代每一个国家都会征收各种税,征税的目的除了一部分用于皇家的享受之外,大部分也是用于国家的发展跟统治上面,那个时候一个老百姓每年交了税之后,常常是连自己一家人也养不活了,为了免税要不就是拼命读书,挤入士绅阶层,要不就是去当兵打仗。
到了现代之后,每一个国家都在降低税率,一方面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一方面则是刺激经济。现在大家都懂了,蛋糕做大了,才可以赚到更多钱。

可是经济发展起来了,国家要如何把蛋糕弄到自己手里呢?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办法,比如说医疗、烟草、房地产都是如此。把沉淀在老百姓手中的财富通过某一种方式集中起来,然后再用于国防发展、基建投资,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中国的经济是靠两条腿走路,第一条就是外贸,第二条就是内需。外贸就是我们生产各种东西,然后去赚老外的钱。第二条就是中国自己庞大市场的内循环,其中最大的一个环节就是房地产了。
这是最大的产业,可以带动水泥、钢铁、装修、建筑等等无数的产业。中国人过去40年靠着外贸赚到了很多美元。这些财富又通过土拍的模式,间接流回国家,然后再用到国防、基建、科研等等方面,形成一个正循环。
相比感情上的需求,其实这个才是最关键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