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对车辆风阻系数有多大帮助,是否有实际意义呢?

如题所述:

隐藏式门把手对于车辆的风阻系数帮助有多大?

这是许多汽车爱好者都感兴趣的话题,可是笔者却认为这个话题讨论的意义很小;因为隐藏式门把手对于风阻系数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单个隐藏式门把手大约可以降低0.003Cd的风阻数值,乘用车只有四个门把手,所以共计只能降低大约0.012Cd(不同车型会有细微差异)。

0.012Cd是什么概念呢?

对于纯电动汽车而言,每降低0.001Cd的风阻可大约降低0.05~0.06度电(百公里耗电量);降低0.012Cd则等于百公里耗电量降低0.60~0.72度电,数值就在这个范围左右。

假设一辆电动汽车的耗电量是20kWh/100km,通过使用隐藏式门把手也只能将耗电量降低到19.40~19.28kWh/100km左右。如果电池组容量是100kWh的话,续航里程则是从标准的500公里提升到515.46~518.67公里,有多大意义?对于车企而言这个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续航里程数值是电动汽车的一大卖点;一辆车续航里程的数值是500、515、518三个的话,在直观感受上确实是后者更抢眼。

但之于用户而言的实际意义是很小的,因为基本没有车主会把车辆开到续航即将耗尽再去充电;十余公里的悬殊在实际用车过程中的影响并不大,至少不会改变车主的用车习惯。

同时车辆的使用成本也决定了风阻系数意义不大。

就算按照公共充电桩峰值电价里的高标准计算,比如2¥/1kWh,百公里20kWh的费用40元;百公里19.4kWh的费用38.8元,仅节省1.2元的开支,一万公里节省开支120元,这样的差距即便是对入门级电动汽车用户而言也不是很重要,高端车用户更是不会在意。而且日常用车主要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充电表或转供电,其单价最低不足0.4¥/1kWh,一万公里的成本差异也不过是几十元而已。

数据显示结果如上。

为何车企普遍青睐

隐藏式门把手的制造成本显然高于普通平拉式门把手,因为普通门把手只是金属框架加塑料外壳,成本可以低至两位数甚至更低。而隐藏式门把手不仅要有触摸感应装置或按键,同时还要有电动机和电控单元;并且隐藏式门把手也是要连接机械结构的。车内隐藏式门把手同样有很高的成本,不论是按键式还是隐藏拉把式,因其需要单独设置机械开关,成本可能不仅是“×2”而已。

用隐藏式门把手和汽车取消物理按键不同,并非是为了降低车辆制造成本。

可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所有企业都要降本。

所以这样的结果是有些难以理解的,然而实际很好理解;因为现在做什么都是“一窝蜂,”比如智能汽车的冰箱、彩电和大沙发,而新能源汽车又存在驱动技术驱动的问题,想要进一步提高车辆续航只有降低风阻系数或轻量化车身,但后者的成本会更高——车企没有更多的选项。

当然也可以把隐藏式门把手的成本转向动力电池组容量,可是其成本差异放在动力电池上又不够用了。

于是只能去追这个风。

同时隐藏式门把手确实更有科技感,对于提升续航也确实有所帮助;加之早期使用这种设计方案的车辆多为高性能跑车或赛车,而新能源汽车现阶段消费者普遍是汽车消费者里观念偏前卫的,对于相关车辆和设计的了解更加深入,所以用隐藏式门把手客观上能提高对潜在用户的吸引力。

于是第一批用隐藏式门把手的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热销。

那么其余在车辆设计思路上基本找不到突破口来实现差异化的车企,不跟风又能如何呢?

所以新能源汽车偏爱隐藏式门把手是有客观理由的,从产品竞争力的角度来看,通过风阻拉起续航数据是有意义的;通过科技感来契合现阶段市场用户的审美需求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在实际应用中对车主的意义不大,可是满足审美和认知需求是更重要的需求,车企没有做错。

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也确实需要国标,此类门把手不仅要好看,同时也要做到好识别和好打开。

做到这两点则没有必要再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