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一位丰田代表受邀到上海汽车厂参观。
刚进门,他就被震耳欲聋的榔头敲击声吓坏了,去车间转了一圈后,说了句刺痛全场中国人的话:
这是我们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当时,全国一年的轿车产量不过几千辆,无论是上游的研发、采购,还是下游的营销、售后,毫无体系可言。
以至于,有了美团创始人王兴的金句: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赢。
然而,后面半句却是:在智能电动车时代,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输。
美团虽是互联网时代巨头,但在汽车产业面前,依旧属于“孩子辈”。
在搞清楚中国汽车是否能赢之前,先要回答一个问题: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输在了哪里?
1、先天不良?
汽车是由德国人发明,美国人用流水线发扬光大,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又被日本人送上了新的台阶,只有中国是一片空白。
1956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在长春诞生,名为“解放牌”。
但随着中苏关系降温,加之以美国牵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技术封锁,导致中国汽车产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榔头造车的原始阶段。
直到1985年,大众集团与上汽组建合资公司“上海大众”时,中国汽车产业才初具体系。
但尴尬的是,桑塔纳作为第一款国产车,其国产化只有可怜的2.7%。这仅有的一点比例,还是来自四个没有技术含量的零部件:轮胎、喇叭、天线、标牌。
整个燃油车时代,我们都在后发劣势中疯狂补课,用市场换取人才、经验、技术。
结果,最后不仅没有实现逆袭超车,反而培养出了“华晨”这样的败家子。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国燃油车输在了起跑线上。想要实现弯道超车,或许只能用美国战胜日本半导体的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2、新能源车突围
2000年,关于中国汽车的出路,尚在奥迪工作的万钢向前科技部长献了一计:新能源汽车,与高层的想法不谋而合。
8年后,“十城千辆”项目启动时,早早切入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已经是中国锂电四巨头之一。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中国车企经历了加拿大魁北克水电的电池专利诉讼,日韩电池厂商的疯狂打压,超级鲶鱼特斯拉的搅局。
即便如此,还是成长起了一大批新能源车企。领军者有全产业链国产化的比亚迪,新势力有在美股冲浪的“蔚小理”,第二方阵有零跑、威马、“小哪吒”。
到了2022年上半年,比亚迪销量突破64万,同比增长314%,位居全球首位。
4个月后,比亚迪又将这个数字翻了一倍,稳坐全球新能源车的头把交椅。
有趣的是,12月初有人用六辆车做了个“车身扭转刚性测试”,参赛选手分别为:保时捷panamera、奔驰GLS、宝马7系、雷克萨斯RX、比亚迪海豹、凯迪拉克XT5。
六辆车分别进行了空载斜坡、载人斜坡测试。
在空载测试中,保时捷、凯迪拉克尾箱打开无法关闭,奔驰、雷克萨斯虽能关闭,却出现了左右缝隙不同的现象。
后续载人测试中,雷克萨斯被淘汰,只有宝马、海豹完美通关。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除了海豹定价20万左右外,其他5款车型价位最低也在40万,高则突破100万。
但在车身扭转刚性测试中,价格最低的海豹却一路通关。
表面看,这是比亚迪海豹车身抗压能力、安全性的展现。实际却是中国新能源车发展至今的缩影——以超高性价比,将产品的性能做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具备了将外资品牌按在地上摩擦的实力。
站在当下,再看王兴那句“在智能电动车时代,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输”,犹如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