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无事生非》的束缚,穿越人生的错觉,活出自在的人生

2022年10月13日19:22:03 佛学 1832


禅宗有一则著名的公案,话说白云守端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一起参禅,杨岐方会问道:“听说您的师父茶陵郁和尚过桥摔了一跤,便悟道,他大悟时说了一偈,你还记得吗?”

白云守端毕恭毕敬地回答:“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琐;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方会听完后,大笑几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守端怔坐半天,望着师父离去的背影疑惑地发呆。他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行为,晚上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苦苦地参了一晚,还是无法理解。

第二天一大早,白云守端带着疑惑便去请教师父。

杨岐方会看着眼框发黑的弟子笑道:“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 ” 白云守端听后,豁然开朗。

这则典故的寓意是:世人很多烦恼都是无中生有想出来的,想则存在,不想则无。

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这种因多虑,猜疑导致的,生活中80%以上的烦恼都是无事生非。

想要摆脱这样的困境,解决烦恼,不少人在找解决的方法,探索走出谜团的出口。

“一切的答案,包括你在找的出口,其实是在你自己。”

这是《无事生非》作者的答复,本书作者杨定一,医学博士,他毕生致力于生命科学研究,从第一本著作《真原医》开始,便关注世人身、心、灵的探索。

《集体的失忆》、《头脑的东西》、《无事生非》系列丛书便是讲述人生智慧,活出人生真实,收获生命丰盛的觉醒之路。

人为什么总会有无力感,总有穷出不尽的欲望,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无事生非》将带给你正觉的路径,认清小我,还一个真实的“我”,跨域思维限制,重新找到自在的活法。

摆脱《无事生非》的束缚,穿越人生的错觉,活出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闻

认清起心动念的根源


著名的哲学著作《列子》有一篇讲到:有个孩子在海边,一天到晚跟一群一群的海鸥玩,鸟也不怕他,人与海鸥相处融洽。

一天,父亲与小孩说,你再跟鸟玩时,抓两只鸟回来让我看看。天真的孩子应允。然而,第二天以后,鸟儿不再像以往那样,它们远离了孩子。

这则故事寓意:人起心动念,万物皆有感应,人有了害物之心,物就不会亲近你了。

然而,很多人却难以理解或有疑惑,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台湾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多次体验过。

他曾说过:“我在峨眉山闭关时,那里不但看不见人影,连鬼影也看不见,有时候想想没有人来,来个鬼也好。有一天窗子一打开,看见很多蝴蝶在前面飞,蝴蝶好大啊,像书这么大,我也童心发了,叫它们进来玩一下,一只蝴蝶就慢慢转过来,来,来,手一伸,它就停在手上玩。当然我没有动一点念头,没有想把它关在里头啊。“

也许,很多人还是不认同。但是,不可否认人性的起心动念却束缚了绝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种种行为被起心动念给困住了,然而,我们全然不知,造成我们跌宕起伏的情绪,漂浮不定的念头都因起心动念。

正如:人们认定的追求,从物质或外在,包括认定为正向的感受,包括:安全感、满足、圆满、理想、只、突破、成就感等,只要达到目标,很快地,又把目标提升。

世人无时不刻地活在下一个期待中,“随时待机”成了生活的状态,人生轨迹被“期待不满足”裹挟。

这些状态都知道并不舒服,内卷,躺平,成了当代人的无奈之举。难道我们只能这样生活了吗?这该如何是好?

杨定一博士在《无事生非》中给出了答案:出口 ,还只是你自己的头脑。


摆脱《无事生非》的束缚,穿越人生的错觉,活出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闻

跳出大脑的制约


宋朝《景德传灯录》中记载,唐元和年中的一个冬天,丹霞禅师外出访友,夜宿慧林寺,时值天寒地冻,寺院坐禅的僧人们个个冷得缩成一团。

只见丹霞禅师将木刻的佛像取下、劈开、烤火,此举,被寺中纠察师怒斥道:“岂能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

丹霞禅师以杖拨动木灰,从容地回答“我烧佛像是为了取舍利子!”

“木佛像何来舍利子?”纠察师依旧大声斥责。

“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丹霞禅师继而取佛像投入火中。

这则典故的前提是,丹霞禅师并不是逢庙烧佛,这只是他唯一的一次,寓意是:高僧心中有佛,不拘于形式,率真地依照本性行方便之门,并不违反教义。

然而,人世间类似纠察师的头脑其实并不少。

我们总有很多的理由和需要,想要完成一些工作,扮演好每一个角色,累积一些东西,得到一些成就,做一些服务等,取得和期待充满我们的大脑。

殊不知,大脑的指令,却是困住我们本心的框架。唯有跳出头脑的 框架,打破有限自我,才能恢复本心。

《无事生非》书中提到,面对头脑应有的种种反应、作为、规划、抵制、抗议、反弹、推翻、矛盾、冲突甚至改革。用一种不去干涉,不去动,放过一切的方式去面对,便是跳出框架的方式之一。

简单的说,你面临的一切可以肯定它,不管它是好,是坏,一切都可以顺其自然 ,放过任何动机。让头脑净化,念头和情绪的起伏可以减少,还回生命宁静的本色。

让原本的生命回归,一切都应不费力的样子,活出真实。

摆脱《无事生非》的束缚,穿越人生的错觉,活出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闻

不贪恋的人生才自在


有个年轻人到禅院拜访禅师,他在路上他看到一件趣事,便想以此为难禅师,闲聊间,年轻人冷不丁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禅师随口答道。

年轻人听后,顿时目瞪口呆,惊讶禅师的神通广大。

原来,年轻人在途中看到一头被绳子拴在树旁的牛,这头牛想到更远点的地方吃草,然而,因为绳子的牵绊,牛欲想摆脱,反而围着树不停的打转。

年轻人以为禅师不曾看见,便不知答案,谁料禅师对答如流。

禅师继续说道:“你问事,我答理。牛被绳索束缚而不得脱是事;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是理,一理通百事啊。”

禅师一语道破天机,与其说世人被俗物纠缠,其实是世人贪念太多。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被各种各样的绳索束缚,常常因为晋升,绞尽脑汁;因为输赢,便让我们挖空心思;因为得失,便让我们捶胸顿足;因为情缘,也可以让我们寻死觅活。

错把钱财,权利,名誉当作幸福,当作快乐,不停地逐流。忘了活出真实的自己。

杨定一博士在《无事生非》中说到:“圆满的人生是自己支持自己,自己成立自己,自己满足自己,自己完成自己。“

人生在世,所谓的期许、烦恼、挫折、愤怒、失望或其他情绪,都不能带给你干扰,处理完眼前的事,便可放开,摆在一边去。

当没有制约,真实的面对,你将自然而然的变得谦逊,诚恳,坦然,自由自在。

不贪恋的人,懂得自己就是一切的本质,伤害,束缚我们的那根绳子就是无穷无尽的想法,并不是心之所向。

摆脱《无事生非》的束缚,穿越人生的错觉,活出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闻

结语


诗人杜甫有句诗句:“不贪夜识金银气”,讲的就是贪恋一事。

心境清净,不贪恋的人,往往能看到埋在地下的金银气;而迫不及待想要,刻意去练能看到金银气的人,反而找不到。

人们常说“无事可思量”,并非真的“无事”,只是不把是非好坏、成败得失、高低贵贱,事事计较都放在心上。

凡事顺从本心,不强求,不妄取,不勉强,不刻意,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带着平常心,切莫《无事生非》,人生定然有无限可能,这是最好的心理疗愈。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