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有人能理解吗?

2022年10月07日05:50:12 佛学 1969

首先普及一个最基础的知识。

宗教学,现在分为四大框架——历史,文学,哲学,神学。

佛教亦然,

历史——即研究佛教的历史渊源,分支流派;有域外佛教历史,本土佛教历史。域外主要是印度,东南亚各国及日本。本土则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的分支流派产生即代表人物和思想。

文学——即研究佛教一千多年来,高级学僧们留下的蕴涵丰富佛学义理的诗词。比如我很喜欢一首据说是弥勒佛写的诗:

手把青苗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缘起性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有人能理解吗? - 天天要闻

哲学——即研究佛教世界观、哲学、思想和认识论的框架。佛家是东方哲学里,逻辑最严密,思想最庞大,体系最繁复的宗教。

西方在亚里士多德提出逻辑三段论后,就发展成了一门完备的逻辑学,而东方佛教也有自己的逻辑学——因明学。因此,佛教哲学的逻辑非常严谨。

强调佛教哲学逻辑严谨,目的在于引出解释“缘起性空”这个“空”字存在的认识误区。

佛教哲学,大致上分为四个体系。分别为“有部哲学” “空宗哲学” “般若哲学” “唯识哲学”。

其中,“有部哲学”属于小乘;后面三个属于大乘。

现在研究佛教哲学的学者们,统一认为,小乘与大乘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是阐发佛理的角度不同。大小之分,仅于区分哲学流派之用。

好,铺垫完毕,我们来讲讲“缘起性空”四个字。

首先,“缘起”。什么是缘起?

“缘起”就是因“条件”而起;简单讲,就是条件(内部和外部)集齐够了,就起了,就开始运行起来了。于是“新”事物就产生了。什么是条件?还分内部和外部?

那么,我们还得明确另一个词:因缘。“因”和“缘”其实是两个词。

“因”是指什么呢?是指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是事物的内部。

“缘”是什么呢?是指事物运动所需的外部条件。

合起来,叫因缘。第一个词“缘起”和第二个词“因缘”,它们是不一样的。

“缘起”是指事物发展所需的条件都俱足了,事情就可以产生了。

“因缘”是指“因”和“缘”两件事。

我们还得继续明确第三个词:因果。也叫因缘果。

“因缘”和“因果”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们要证明一个事物,用“因为······所以······”的逻辑关系。而“因缘”就是“二因为”,即因为外部条件,因为内部条件;而这“因果”就是“所以”。所谓“因果”,这个说法实际上缺了一个字,补上“缘”这个字——因缘果,立刻就恍然了。“因”和“缘”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就是因果。换句话讲,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俱足协同产生的“果”,就叫“因果”。

常说的“因果报应”“因果律”“因果不虚”,即是只要“条件”俱足,事情必然产生“果”。只是世俗价值观通常需要区分善果和恶果;因此欲得善果,需种善因。

“手把青苗插满田”,亲手种下青苗,将来必然是收获粮食,亦是意喻种了善因。

“缘起性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有人能理解吗? - 天天要闻

接下来是“缘起性空”的“性”字;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属于各自的属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各自的“根性”,即自性;所以就有人与人性格之间的千差万别,这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根本原因。

但是,亦是由“人以类聚”进行归类,无论性格多么的千差万别,归纳起来,人类所有的行为举止,爱欲追求,所思所想,高度剥离表象后,最终只剩下两大类即“食欲”“性欲”。人类的一切争端,苦难,爱不离,求不得,皆由此两大根本欲而来。

进而,六根不净,烦恼不断,痛苦不止,束缚不得解脱。所以六根清净方为道”

什么“道”?

打破“爱欲”与“食欲”,觉醒“佛性”,获得解脱,即为道。

佛教常说,众生平等,那么请问,哪里平等?哪些东西可以平等?

《大般涅槃经》里讲“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这是“佛性论”的由来。

因此,无论人类的“根性”如何的千差万别,他们都共有一个根本“性”——佛性,也就是成佛的“根性”,只是有的人有机会顿悟成佛,有的人终其一生浑浑噩噩“佛性”蒙尘。

接着,讲“缘起性空”的“空”字。由上面的“佛性”,佛教推论出,人类即使“根性”如何的千差万别,其本质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有“佛性”才是那唯一的,不变的,常存的的真理和本质。进而得出“空”的理论。

“空”,不承的是你的主见,你的所见,你的所想,你的偏执;承认的是那唯一的,永恒的,常存的法——佛性。他承认人空法有。

所以,“缘起性空”,即是事物发展和产生结果,所依托的基础是虚幻不实的,而支撑这一切其实是背后的“佛性”。比如,一男一女在结婚之前,她俩也许天各一方,互不认识,他们之所以能结合并生子,都是因缘和合。有一天也会英雄老去,红颜枯骨,直到变为一抔黄土。那个时候,一切的因缘又离散了。曹雪芹写的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就叫“空”,带有极为悲观的色彩。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因缘和合”呢?

从人类个体的角度看,爱情啊,价值观啊,我认为的和你觉得的,突然在某时某刻某地点,王八绿豆对上眼了,于是就郎有情妾有意。也许是媒婆牵线搭桥,两家之间经济考量相对均衡了,门当户对了,于是择了吉日,选了良辰,因缘聚集,婚也就和合而生了。

从人类整体上看,甚至是从所有生物物种上看,这都是自然意志主导的一切,它主导着宇宙的运动流转,生生不息。

而自然意志细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比如,人为什么要结婚生子?人为什么青春期之前,对世界是那样的好奇那样的具有求知欲?一到青春期就躁动不安?荷尔蒙一飙升就似乎无法控制自己?因为“生殖意志”主导这一切,它保证了物种的延续,个体虽然消逝,但是族群不灭,生生不息。

生物进化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族群,保护自己的物种,更好地获得食物,以对抗死亡。这是“生存意志”的主导。

佛教是一个无神论宗教,“性空”指的是,世界的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唯有“佛性”长存,所以,承认了“人空法有”。

以上,均属于有部哲学体系,或者说是小乘佛学的范围。

但是到了大乘佛学,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的“空观”,中国本土则以鸠摩罗什为旗手,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空宗哲学”。

佛教讲究一法遍及一切法,大乘哲学认为,既然“人空”,那么“法”也是空的;你小乘哲学,竟然还承认一个存在——“法”。说明你空的不彻底,既然空得不彻底,那纯粹就是不空。因此,大乘哲学和小乘哲学就此在义理上分道扬镳。

佛教大乘哲学认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空的,既然四大都空了,那万法皆空;即一切都不存在,世间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如电亦如露;最后,发展到连弥勒净土&极乐世界都是空的,甚至“因果律”都不承认。

“缘起性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有人能理解吗? - 天天要闻

简单讲,怀疑一切。

以上,就是佛教自己内部流派对“空”的理解和看法。

小乘认为“人空法有”,大乘则认为“万法皆空”。

所以,到了大乘哲学,“缘起性空”,就是真“空”了,即事物产生和缘起的基础建立在“虚无”之上。人不应对世间的所见所想所感产生执念。

其实呢,当代佛学研究指出,即我文章开头说的,无论小乘还是大乘,已没有优劣之分,都只是为了回答好“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进而为“我要去哪里”指出一条各自的方法论罢了。

但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大乘哲学指出“世界的一切都是名言假例”,是很有哲学意义的,即维特根斯坦认为的“语言的边界”思想,破掉一切的名词概念,进而我们不再偏执于自己的主观意见,而是放下所有的固执,所有的思想,只以接近事物本质为要,不着两边地处于超脱观察者的位置。

所得到的结论才会不受偏见影响。

但是,佛教毕竟是一个宗教,如果一切都不存在,这对佛教的基础义理造成了破坏性的打击。首先就是神佛在哪里?日常烧香拜佛的意义何在?

在就涉及到了宗教神学的问题。在此不做深入讨论。

只是想再次阐明,为什么当代宗教研究,要分“历史”“文学”“哲学”“神学”四大框架的原因。

最后,关于“缘起性空”,

小乘认为“人空法有”,认为事物发展和产生的基础都是虚妄不时的,唯有“佛性”长存。

大乘则认为“万法皆空”,一切都不存在,我们所见之事物,缘起于“虚无”之上。

我们不必要纠结谁才是对的,究竟哪一个才是最终解释。你认为谁讲的对你有用,就采用那个。

佛陀说“解脱有八万四千法门”,寻找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正道。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