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从讯息发达的多媒体获悉,东海海印寺发掘2副匾额,都是弘一大师独创的弘体书法。弘一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于官宦和殷富家庭,生活绚丽繁华,琴棋书画金石音乐戏剧等造诣很深。后因佛缘遁入空门,日本妻子携孩子在寺庙门口跪等三天三夜,仍无法挽留他执意出家的决心,答复“爱就是慈悲”,站在船首连头也不会泛舟而去。他受泉州浓厚的宗教氛围感染,人生最后的十四年驻锡于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净峰寺、福林寺、草庵寺、雪峰寺、铜佛寺等弘法讲经著书。弘一练就独特的书法,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赞曰朴实圆润、浑然一体。时人向弘一索字,皆慷慨应允。 这两幅额匾藏于寺庙库房,近日方发现,其中光明寺匾额是其少见的隶书字体。
海印寺隐匿于黎明大学后山的宝觉山,始建于北宋,宝觉禅师主持修建。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东侧设有朱子祠。南宋末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在此建有望海楼,居高临下瞭望晋江江面,并在后渚建有观云台。其兄弟蒲寿宬也在此读书。
翌日,弘一研究会会长陈珍珍先生以102岁高龄辞世。陈珍珍出生于泉州书香门第,其堂弟陈泗东是泉州文史专家。她与刚刚辞世的百岁国学大师陈祥耀先生都是亲身聆听大师的讲经,十四岁时就读于教会学校。在班主任组织下聆听弘一讲经,景仰弘一的大师风范,转而从事佛学研究,创办泉州佛学院,担任佛教协会会长,讲课直至75岁。
海印寺背山面海,梵宇圣殿依山梯次而建。
庙宇台基挡土墙有吐水九龙头,面前是放生池。拾阶而上,一座大殿寺门紧闭。两侧是方形二层厢楼。寺庙飞檐翘脊、雕梁画栋,瓷剪双龙戏珠栩栩如生。墙壁上是灰白色蚵壳有序堆砌,图案精美,宛如鱼鳞状,别具一格。这是泉州海丝之路船舶从事海上贸易 卸货后,为平衡船舶,装上东非中东一带硕大的海蛎壳压舱。变废为宝,成了轻质坚硬的建材,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
7级6角铜塔高高肃立在铜炉上浑然一体,蕴意佛门“七级浮屠”。
居高临下,晋江大桥“开”形桥塔、80米高摩天轮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恢宏大气。
大雄宝殿雄伟肃穆、恢宏大气,树木参天、枝繁叶茂、气根虬髯,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隐蔽着金碧辉煌的殿宇,一排排五颜六色三角梅映衬,显得静谧温馨、幽雅恬静。
半城烟火半城仙。朱熹曾在泉州赞誉“此地古城佛国,满街皆是圣人”。弘一大师题写楹联悬挂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正大门。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和22个景点列入宋元时期世界海上贸易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遗迹俯拾皆是、文化传承瓜瓞绵绵,恍若进入时空隧道,随时与历史撞个满怀。抚今追昔、以史为鉴,泉州刚刚被列为五个区域中心城市,文化底蕴和现代化都市的结合,更显得宜居和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