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长的“夺命连环call”,为什么孩子只会说——不好、不要?

文 | 齐姐育儿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抱怨道,每次问孩子:“你饿了吗?要不要吃点东西?”孩子总是会说:“不要!”

或者当妈妈说:“玩具玩完,我们把它收起来吧,好不好?”孩子也会说:“不好!”

好像无论妈妈说什么都会得到孩子否定的答复,这就让妈妈犯了难。难道直接用命令的语气会好一些吗?当然不会,这种做法可能会以一场母女间的“鸡飞狗跳”式大哭来收场。

“好不好”、“要不要”可能是很多家长对小龄段孩子的习惯用语,但是常常得到孩子的回复是“不好”、“不要”。

为此也有很多家长感到很奇怪,现如今这么多的幼儿专家不是都推崇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吗?那为什么总是得到孩子否定的答复呢?

答案是:家长尊重孩子让他自己做选择没有错,但是在孩子不同时期家长需要有不同的提问方式。

0-3岁的孩子正值人格构建的关键期,给予他足够的尊重、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有助于培养出性格独立且自信的孩子。

而等到孩子1岁半到2岁的时候便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这个时候他慢慢有了“我”的概念,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想要自己来。所以如果家长还是习惯用“好不好”来提问,基本上是会得到孩子否定的答复。

那么,家长想要尊重孩子、让他有选择的权利的同时,还不被拒绝,该怎么做呢?

1、二选一

家长如果想要孩子自主选择,就是要事先给他圈定范围,最好是二选一。

比如让孩子选择出门的衣服,只给他两个选择,蓝色或者绿色?卫衣还是毛衣?这样能够让他快速决定,减少磨蹭的时间。

2、少说否定句,多用肯定句

当家长说出像“不可以”、“不能”、“不行”这类的否定句时,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逆反情绪,导致妈妈越不让干的事情他偏要干。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善用语言的魅力。比如当孩子在门上画画时,家长不要说“不要在门上乱画”,孩子听到后只会变本加厉。

家长应该这么说:“妈妈知道你喜欢画画,你画的也很好看,但是建议你画在纸上,这样妈妈可以把它收藏起来。”孩子会因为妈妈的表扬而感到高兴,在听取妈妈的建议时就更容易接受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总有一天要完全放手,但是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从孩子“想要为自己做主”到“能够为自己做主”。

而以上两个方法,就是让孩子在家长圈定的答案里自由选择,既满足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又能从侧面约束他的行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孩子多加鼓励和夸赞,让他能够尽早地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