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要不要带孩子参加葬礼”这一问题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个问题的争议性是多方面的,其中除了对孩子生理和心理条件的探讨,对家长决策的反思,还涉及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在殡葬活动中能够得到怎样的生命体验。
在探索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拓展殡仪馆、公墓生命文化教育功能的当下,我们尤其应当追问的是,结合孩子们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殡葬场所能为这些参与殡葬活动的孩子与家庭提供怎样的服务?
对于这些问题,不少一线的殡葬工作者有着自己的理解,一起来看看吧!
参加公墓葬礼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带孩子前往公墓参加葬礼,是一个生命文化教育的天然机会。在公墓接近自然的环境中,孩子能够较好地了解生命从诞生到消逝的自然规律。参与亲人整个葬礼的过程,有助于帮助他获得对生与死的关系的体验。
对于公墓来说,应该充分激活丰富的人文资源,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生命文化教育。
首先是公墓的环境营造。总体来看,目前沪上的公墓环境与氛围都越来越像花园、公园,整体上能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放松感、愉悦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有一些符合孩子心理的富有野趣的景观和儿童活动设施,不仅会让墓园锦上添花,更能够让孩子较快地融入公墓这个环境,让客户感到欣慰。
其次是墓园在策划葬礼的过程中,应把孩子看作是与成年人同样平等的参与者。墓园可以提前了解葬礼中是否有孩子,大致的人数与所处的年龄段。在各个环节的设计方面,可以准备一些富有童心的布置,或者赠送一些生命主题的绘本(市面上有不少)。
除了这些公墓传统的功能之外,墓园也可以根据参观者的年龄特点,开辟一条适合孩子参观游览的讲解线路,类似于亲子徒步线路,挑选合适的参观点,在行走中感受自然,通过读碑文感悟生命:如在英烈苑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名人苑区试着探讨人生该追求什么,甚至是到同龄人的苑区看一看他们的亲人有多么不舍等。还可以穿插一些与生命文化教育有关的互动环节,如给逝去的亲人写张卡片,就身边曾发生过的死亡事件(动物也可)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想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