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一个近似梦魇的词汇,已成为众多家庭的烦恼之源,抽动恶魔裹挟着孩子,更侵扰着家庭成员的快乐.
儿童抽动症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影响部位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多见的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群肌肉或数群肌肉的小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摇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某一个时期内常以同一个症状为主,有时可转换为另一群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患儿常伴有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差等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
眼部肌肉抽动:表现为扬眉、皱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视等;
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咧嘴、撅嘴、缩鼻、扮怪相等;
颈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等;
上肢抽动症状: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
下肢抽动症状: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旋转,甚至危姿走路、步态异常等;
躯干抽动症状:表现为挺胸、扭腰、身体扭转;腹肌抽动不容易被家长发现;
喉部发声抽动:表现为异常声音,如干咳声、清嗓子、吼叫声、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语节、重音不当,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
其他行为异常:有重复、刻板的语言和动作,强迫性行为,刺戳动作、冲动性触接动作,甚至模仿别人、也可能发生自伤或伤人行为,如撞头、反复咬破嘴唇、咬铅笔、吮指头、挖破皮肤,破坏物品、侵犯别人等。
以上各组症状,有人同时出现,有人是先有一组症状,一段时间后换一组症状或者加一组症状,或症状交替出现。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用意识可以短暂控制,入睡后症状消失,心情紧张时加重。症状轻重常有波动,感冒发烧或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
以4-7岁发病者最多见,12-16岁仍有发作,发病比例男多于女,约为3:1-4:1.根据临床观察,女孩发病比男孩早 ,治疗见效较男孩慢。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
病因
精神因素
对儿童抽动症患者来讲,有多种因素可诱发抽动,加重或复发,其中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生气、惊吓、恐惧、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等比较常见。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习惯及模仿
儿童开始的抽动表现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
体质因素
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其他
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该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
预防
⒈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不可过度劳累,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放松、情绪好、其中睡眠不仅能使抽动减轻而且还可使抽动消失,抽动症患者在完全专心某一行为上时,抽动也常会暂时消失,如弹钢琴,玩电脑游戏,观看感兴趣的节目等。
2、在家庭环境里,应避免直接用敏感语言明示患儿症状;人多的环境中,有人注意或被他人提醒时,抽动明显加重,此外,受到批评,指责,睡眠不足,疼痛刺激及伴发躯体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发热时抽动症状也可加重;
⒊在患儿抽动时应给予忽视,视而不见状;
⒋给予患儿更多的鼓励,培养孩子建立自信,缓解压力;
⒌不可让孩子参加剧烈运动,如军训、长跑、竞技性体育活动及重体力活动;
⒍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⒎应与学校老师沟通,避免给予患儿敏感性语言批评教育,要很好的配合治疗期患儿的教育工作;
⒏注意治疗期的饮食,不吃油腻、生冷、含铅量高的食物,服药期间不吃辛辣、海鲜、方便面、膨化食品,应以清淡佳肴为宜,适当补充营养;
⒐季节交换期,尤其是春、秋季为感冒高发期,应注意患儿的脱、穿衣,谨防感冒,因为感冒极易引起患儿复发或症状复发、加重。
⒑每天看电视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且不可看过于激烈、刺激画面,对于重症者应避免看电视。避免使用电脑,如确有学习需要,每次使用电脑不宜超过半小时,严禁杜绝过度使用电脑或玩游戏。
11.观察与分析哪些因素会引起症状的波动,以便避免这些诱因的出现,如过度疲劳、学习压力过大、同伴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冲突、感冒及鼻炎,扁桃体炎症等。
驱赶抽动的良方-真正的运动
凡药物可治者,皆有病灶可寻,医者或科研成果的靶向均是先找到身体病灶区域,再研制药物以达 到病灶部位进行治疗,而抽动症之所以成为世界难题的原因就是至今未找到具体 的病灶区域在身体何处?犹如对空放枪,以石投海!故早有抽动非病而仅为症一 说,不无道理。这个可以解释为何治疗抽动的方法多样,而实际效果千差万别的现象。
病灶区域没法确定,给儿童用药就只能误打误撞,轻者如一过性抽动或尚能借药力压制,但也是自损八百的办法,现在医学无论中医西医虽然医术及用药 都能辨正相冲,也日趋完善,但是药三分毒,不可否认!况找不到病灶的空洞用 药,效果能有几何?所以,认识了抽动症这一点不确定具体病灶的特性.
我的意 见就是:尽可能别给孩子用药,或者说尽可能别给孩子盲目用药!况西药可吃但 不可骤停,中药以毒攻毒,亦不可轻试,凡此药理,不做多述。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被抽动紧锁的家长一定有无数个这样含泪的 不眠之夜,用药无用,求医未果,可谓愁绪满怀无释处!但家长可曾想过,孩子 的能量和愁绪同样也无释处,既然这样,何不陪孩子一起运动起来,去释放多余 的能量和压力呢?所以教给孩子坚持强化自我的锻炼,也就是真正的运动,是很有意义的。但看似简单,实则艰难。
既然抽动症没有病灶区域而无法确定治疗的靶向,那么真正的运动绝对是 跨越抽动障碍的绝佳方式,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运动都可以或多或少解释现在治 疗抽动的方法,比如西药种种无外乎两个方式 1 是阻抗多巴胺受体敏感性,2 是 稀释分泌的多巴胺.
运动使身体略感疲劳,正可以降低受体敏感,充分的有氧和大量的出汗又可以促进循环,真正的运动之后会不会发现,不用再逼着孩子早点睡觉休息也能快速入眠了呢?再比如中医谓之抽动为风,风性游动,故抽动多发, 药方之中多有全蝎等猛药以求以毒攻毒,破风祛风。真正的运动是最大限度的有 氧运动,能极大刺激心肺功能,心肺功能强大起来,邪风何处藏身?而又认为脾胃上火也是引发抽动之源,故而去火为当务之急,殊不知去火最佳的良药就是水!多喝水勤喝水是给孩子降火的最好办法,对家长又一个看似简而做到难的事情, 何不运动一下让孩子自己找水喝?
再次治疗抽动的另一个方向是从心理因素着 手,于是在日常中,鼓励之余而生躁,浮躁之后不敢言,难言之隐隐于心,心性 不定多生病,病愈之后有脾气,脾气暴躁不能管,稍加管教又发现抽动症状甚如 前,那么和孩子一起参与到真正的运动之中吧,把你的赞赏和鼓励留给咬牙跑完 最后几米的孩子,把你的说教和行动统一在和孩子跳完最后 100 个绳的汗水淋漓 中,久而久之,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意志,提高了孩子的心智,疏散了孩子的压 力,所以运动又完全可以解释心理因素这一方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