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想学的孩子,根本不用补课

我小时候,补课和吃饭一样稀松平常。

谁家孩子不补课,就像谁家饭桌上没咸菜似的——怎么看怎么寒酸。小学补英语,初中补数学,高中什么都补……

甚至连体育,都想找私教练个“百米冲刺原地起跳”。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补的不是课,是心理安慰。

因为在家长眼里,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叫“节奏没对、方法不对”,只叫“老师没讲好”、“学校不尽力”、“必须得外包一下教育”。于是,家长的钱包哗哗掏,孩子的眼圈黑黑冒,一整个状态像被拿去反复烘干又暴晒的毛巾——干瘪、发硬、易撕裂。

实际上,但凡家长多读几本书,知道点教育心理学,就会明白一句话:

你永远无法通过花钱,替孩子建立学习的“内驱力”。

第一、“补课的焦虑”,其实是自我安慰

补课这事儿,如果不从“补习”两个字开始讲,那就得从“脸”字说起。家长的“面子”,孩子的“样子”,补习班的“票子”,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我有个亲戚,孩子高一刚开学两个月,物理课还没上到“摩擦力”,家长就像被什么“内力”所推动,急吼吼地把孩子送去补课。我问为啥这么着急。

她说:“不补,感觉别的家长都在补,就我没补,好像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

我一听,乐了。

原来,不是孩子怕落后,是家长怕自卑啊。

后来有一次,她找了个据说是奥赛金牌教练的补习老师,孩子连课本还没捋清楚,老师就开始讲“电场磁场如何并肩作战拯救地球”,搞得小孩像看《流浪地球2》的剧透,根本跟不上剧情。

三节课下来,孩子说:“我现在物理不是不会,是不敢碰。”家长却咬牙说:“坚持,总会有效果。”

结果坚持到月考,全班倒数第三。

看来,你以为孩子学的是物理,其实补的是家长的焦虑。

邻居家的儿子,高二下学期“全面开补”,周一数学、周二物理、周三化学、周四英语、周五语文,周末全天“压轴套餐”。

一天放学,孩子在门口被我逮住,笑得跟哭似的:“叔,我都快成行走的校外培训广告牌了。”

我看他手里拿着5本练习册,沉得脚都踢不起来,问他最近成绩咋样。他幽幽地说:“语文不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数学题能做的全忘了,倒是政治课上懂得比同桌多,因为我有‘社会实践’。”

他妈却跟亲戚炫耀:“我们家孩子现在可上进了,天天不在家!”

问题是,孩子不在家的背后,是学习也不在状态。

还有个老同学,孩子高三了,怕跟不上,找了个据说是“985天价物理老师”。第一节课要价600,一节课讲的是“速度、加速度和人生的加速度”。

听完课,孩子说:“妈,我学到了一个道理,物理要收费贵,才能让家长觉得值得。”第二天,这孩子偷偷去图书馆自学,怕家里继续“投喂高价老师”。

你问他为啥?他说:“我怕我再上几节课,我就开始怀疑人生了,觉得自己不是考生,是老板。”

你看,有些天价补课,补的是心病,烧的是冤枉钱啊。

第二、“内驱力”才是硬通货,补课不是万能胶

从教这么多年,补课补到最后成效斐然的学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不是家长推着走,而是学生自己拽着学。

我带过一个学生,姓盖。

刚进高三的时候,不起眼,默默无闻那种。但你只要在教学楼待到晚上,就一定能看到她蹲在办公室门口,抱着厚厚一摞习题,眼睛里写着“问题已加载完毕,请老师连接WiFi解答”。

她的补课不是家长安排,而是自选频道;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出击。你讲得快了,她追着问;你讲得深了,她琢磨着写反思;你讲得浅了,她嫌不够劲,还会反过来给你找错别字。

一年后,高考成绩出来,她一跃成班级第一,全家都吓了一跳。

她爸说:“原以为孩子平时不吭声,没想到背后这么拼。”

所以说,内驱力不靠催,靠点火;补课不是引擎,是助推器。

我还教过一个“自主学习之光”的男孩,每天中午吃完饭不回宿舍,钻办公室给老师讲题。不是问,是讲。

他说:“我先讲一遍,我讲不明白你再讲我。”

有次他非要自己给全班讲一道题,讲了20分钟,把本来能5分钟做完的题讲成了悬疑推理剧,连我听了都想投稿《故事会》。

后来高考他考上了中传,说想以后拍个纪录片叫《一个人和他死磕的物理题》。你以为他靠的是补课?

错了,他靠的是沉迷式上头。

另一边,我教过一个家里逼着补课的女孩,家长给她安排了一个“名校硕士全科一对一套餐”,结果孩子每天晚上课后回家大哭:“我感觉我不是在学习,是在打怪升级,结果连怪是啥我都看不清。”

她妈劝她:“忍一忍,都是为你好。”她委屈巴巴地说:“我知道是为我好,但你好歹问问我想不想好。”

最后,孩子居然靠自己偷偷做错题本,一步步稳住了成绩。

显然,好习惯、主动性、抗压能力,才是真正带她冲线的动力。

第三、补得好是锦上添花,补不好是雪上加霜

很多人问我:到底该不该补课?

我一般不说“该”或“不该”,我说:“看你是想吃药,还是想吃糖。”

补课要“对症下药”,不是“对时间开炮”。不是你补得多就学得好,而是你补得准不准、补得合不合适、补得能不能起效。

有学生明明是阅读能力不行,家长却一门心思补作文;有学生明明是做题马虎,家长却砸钱学奥数技巧。

把问题当成形式,用钱糊脸,那不叫教育,那叫“刷存在感”。

记得有位王同学,高考前一个月找到我说:“老师,我哲学部分怎么越学越迷糊,感觉心智还不如孔乙己。”

我听了哈哈大笑,拉着她整整花了三个晚自习时间,把《认识论》拆成八大菜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讲成了“炸酱面比拉面好吃但也因人而异”,她听完一脸恍然大悟:“原来哲学不是死背,是把脑子用活。”

高考完她来找我,拉着我说:“感谢你让我明白,原来‘物质决定意识’不是跟我作对。”

还有个家长,给孩子找了三个物理老师连轴转,结果孩子成绩还是原地踏步。他爸苦恼:“老师怎么都没用?”孩子幽幽地说:“爸,不是老师没用,是我没听懂三个版本,他们互相打架。”

后来换成自己找老师“单点透析”,问题一个个解决了,成绩反而蹭蹭上。

看得出来,他的问题不是“没补”,而是“乱补”。

所以说,高中生到底该不该补课,说白了,没有统一答案。但有一条经验,谁听谁吃亏少:不怕你不补课,就怕你不动脑。

与其花大价钱追“补课界明星”,不如先帮孩子照照镜子,看看学习习惯是不是像床底下的袜子——扔了一地没人捡。多花点时间帮孩子找到节奏、重建自信,而不是甩手找老师当“学习保姆”。

如果非得补,就得像点菜一样清楚:知道自己要吃什么,为什么吃,吃了管不管饱。

我带过太多学生,发现那些最出成绩的,不是补得最勤的,而是自我驱动最强的。你可以带他走一段路,但你不能代替他走完全部。他得自己迈腿,你才能扶一把。

与其追问“需不需要补课”,不如认真回答“孩子到底想不想学”。能搞定这个问题,其他的都不是事儿。

说到底,补课只是种手段,成长才是目的;补的是短板,不是长跑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