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顶嘴”?很多父母不知道这可能是件好事!

丨本文作者:汪晓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

“吃点西兰花,不能挑食。”

“我不要!西兰花有股怪味道!”

“我说过的,写完作业才能玩ipad!”

“为什么弟弟可以玩ipad,我不行?”

“吃饭别玩手机!”

“爸爸也在刷视频,为什么你不管他就管我?”

“你吃的太少了,多吃点肉,正长身体呢!”

“我的事情你别管,胖了会被同学笑话的!”

类似的对话,对于做父母的我们都不陌生。其实,从咿呀学语开始,我们的孩子就在用“不要!”开始了他们的表达

从父母的角度,我们可能内心默默叹气:这孩子又在顶嘴了!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当孩子开始“顶嘴”,可能是他们正在完成人生第一次哲学思考:“我为什么必须服从?”

发展的眼光看“顶嘴”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其中包括4个童年阶段、1个青春期阶段和3个成年阶段

这一理论的重要观点是,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内在首要冲突和任务,孩子(或成年人)在每一个阶段能够成功解决或对抗该阶段的首要冲突后,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在完成前一阶段的任务后走向下一个阶段,更进一步迈向健全的人格。

让作为父母的我们头疼的“顶嘴”,很可能是孩子正在完成所处阶段的核心任务的方法之一。

1-3岁(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初啼 

这一阶段的孩子:

首要任务发展自主性

内在的主要矛盾自主与羞怯的矛盾

相较于前一阶段(婴儿期),孩子在此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技能,不再是只能躺在床上的小婴儿了,他们已经开始爬、走、说话等。随着技能的发展,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就是自主意识的萌芽

这一阶段我们作为父母,能够第一次感受到与子女的冲突,当我们试图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规范的习惯时,会遇到来自孩子激烈的对抗。

所以我们毫不惊讶,当孩子开始开口说话,最常说的就是“不!”。这也是传说中的“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的年纪。

从父母的角度,我们当然会常常感到这种对抗带来的心力交瘁;但从儿童发展的眼光,我们可以为常常“顶嘴”的孩子鼓鼓掌:他/她不仅身高体重长大了,内在的自我也开始萌芽成长了!

一旦发展了自主战胜了羞怯或怀疑,孩子就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获得成功品质:自我控制力与意志力

3-6岁(儿童早期):主动出击的启动 

这一阶段的孩子:

主要任务建立自信心

内在的首要冲突主动性与内疚感的对抗

这一时期的孩子,如果主动探究的行为受到接纳和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她将来成为有责任感、创造力、目标感的人奠定基础

这一阶段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出现“诡辩”、“甩锅”式的“顶嘴”。

例如:

逻辑漏洞捕捉式:

妈妈说,“吃不完蔬菜不能吃冰淇淋。”

孩子答,“可是昨天我没吃蔬菜奶奶也让我吃了!”

概念偷换式:

爸爸说,“不能打人。”

孩子说,“我没有打,我只是轻轻碰了她。”

用“顶嘴”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压力场景(譬如家长、老师的质问或批评)

如果只是被动的被批评,那种感觉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很难受的(内疚感)他们需要用各种方式对抗这种内疚感,而“顶嘴”只是他们的一种应对方式。甚至相较于默默忍耐、但内心中的自信被击溃,是不是“顶嘴”的积极意义更大一些呢?

6-12岁(学龄期):理性批判者的诞生

这一阶段的孩子:

主要任务克服自卑感,体现自己的能力;

主要的内心冲突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而这一阶段孩子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开始发展,通过逻辑辩论获得自我能力的认可,同时也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开始质疑规则的合理性

譬如:

家长说,“每天必须记日记,我会检查。”

孩子可能反驳,“记日记是私人秘密,我的隐私权要受到保护!”

又或者,家长要求写完作业再玩。

孩子可能扔出,“番茄工作法说了,学25分钟休息5分钟效率更高。”

这一阶段的“顶嘴”,是孩子能力发展的外显。如果受到打压,可能会出现对抗,也可能孩子无法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克服自卑感,从而留下无能感。

12-18岁(青春期):哲学革命者的觉醒 

这一阶段是继terrible two后,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疼的对抗性超强的阶段

这一阶段孩子:

主要任务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对抗角色的混乱。

青春期的孩子是困惑的一一

我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身体、思想、经历等等),我会成为什么样?

我好像有很多能力了,我像一个大人了,但我好像还不是大人,我还是会很害怕很多事情。

这一阶段的“顶嘴”一一

● 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内在混乱和矛盾的外显(释放攻击性)

● 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存在主义的思考、通过价值辩论构建人生观的过程;

● 还有的时候,这种“顶嘴”,是孩子对“战胜权威”的尝试。

家长说,“希望这次考试你得进前十。”

孩子说,“如果成功要以健康为代价,这种成功有什么意义?”

家长说,“你怎么见人又不打招呼?”

孩子说,“你那套礼教早过时了,虚伪得很。”

如果跳出家长的身份,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很多时候,孩子的“顶嘴”其实是积极的事情,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认知思维的进步、三观的建立,是孩子试图将自己多方面整合起来的尝试。

不是所有“顶嘴”

都是发展、积极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顶嘴”都一定是发展的、积极的!

有一些“顶嘴”,是情绪型的,是一种未被看见的情感信号,如“你烦死了”、“你从来都不理解我”。

同时,即使是积极的眼光看待的“顶嘴”,可能也未必都是安全的、健康的、符合社会规则的

譬如“妈妈说不让摸插座,我偏要”。

那我们作为家长,除了用中性的、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孩子的“顶嘴”行为,还能够如何应对呢?

四维鉴别与阶梯式引导策略

孩子的每次“顶嘴”,我们都可以从4个维度尝试去思考一下,这到底是孩子发展的火花还是情绪的烟雾弹?

内容维度:针对具体事件还是泛化地对人攻击?

逻辑维度:有因果推导还是纯情绪的宣泄?

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保持对话还是摔门捂耳拒绝沟通?

事后行为:主动复盘事件还是持续冷战对抗?

举个例子

我们设置一个情景:

当孩子说,“你定的规矩根本不合理,这不公平!”

你会怎么回应?

a.立刻压制: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

b.展开对话:你觉得哪里不合理呢?

对于有逻辑、有内容、愿意沟通的情景

对于有逻辑、有内容、愿意沟通的情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好机会,给孩子搭建思维脚手架

可以试试苏格拉底式提问:

“能说说你的方案比我的好在哪里吗?”“如果按照你的方案来的话,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吗?”

用亲子对话的机会启发、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

对于征求权益式的“顶嘴” 

对于征求权益式的“顶嘴”,我们或许可以选择有限授权

如,“周六的时间你可以自主安排,周日的时间爸爸/妈妈来安排”。

对于情绪式的“顶嘴”

对于情绪式的“顶嘴”,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创建安全表达的通道

如果孩子说,“我讨厌你!”

我们可以帮助他/她进行替代性表达

例如,“我听到了,你是想告诉我你现在很生气,因为……”

也可帮助孩子设定语言游戏规则,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化解孩子“顶嘴”的场面

例如,“这位辩手请注意,反驳需要有论据哦。”

或与孩子约定,当孩子说“就不”的时候,回应,“阿拉霍洞开”。

当孩子扬起小脸说出“我不要”时,当青少年冷笑着抛出“凭什么”时,我们不妨暂时放下“被冒犯”的恼怒,看见这些话语背后跃动的生命力——那是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宣告:“我在思考,我在成长。”

作为父母的我们,无需在“纵容”与“压制”中二选一,我们可以成为孩子智慧的翻译官、从容的教练员、终身的学习伙伴,让每一次的“顶嘴”,都成为通向孩子成长的阶梯

审稿专家 熊祯 

心理治疗师 贵州医科大学硕士

内容编辑 达达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