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会说的8句话,专家建议,换一种表达方式更好

我们知道要跟孩子好好说话,可脱口而出的还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几句。下面的8句话,是很多父母经常会说的。在《最温柔的教养》一书中,作者吴恩瑛建议换一种说法去表达,效果会更好。

1.“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换成“啊,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

前面的问句毫无意义,孩子回答不出,最多只是家长发泄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了斥责,后面这一句则让孩子感受到理解。

家长也无须担心孩子做了“坏事”,这样是纵容了孩子。其实,接纳孩子的情绪与感受,并不代表家长就认可了他的行为,该不同意买的东西还是不同意,该不允许做的事情还是不能做。只是,孩子觉得你理解了他,接下来你说的话他才可能会听。

2.当孩子磨蹭时,把“你怎么还不快点?”“你怎么就不能好好地吃饭呢?”“你怎么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呢?”

换成:“当时间走到这,我们就出发。”

当出现问题时,家长要明白的是当下我们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要快点出门呢还是要教他们穿衣吃饭的技能?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家长说到就要做到,当所说的时间到了,家长就要带孩子出门,就算他们没有穿好衣服,就把衣服带着出门吧。

3.把“你哭什么哭?”“你到底为什么哭?”换成“哎呦,真是个爱哭鬼呢,尽情地哭吧,没关系,等你哭完再说。”

前面的话,充满了家长不耐烦的情绪,而且明显是想制止孩子发泄他的负面情绪。这样说的效果并不好,要么孩子看家长不高兴了,哭得更凶,要么孩子把自己的委屈收起来藏心里,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

所以,不妨静静地等孩子哭完,说不定孩子一听你这样说,他反而就安静下来了呢。

4.当孩子对你说:“能陪我一起玩吗?”很多家长会说:“玩什么玩?还不赶快去写作业。”“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都多大了,还要我陪着玩?去找你的小伙伴去玩/自己一边玩去。”


这样说孩子会觉得索然无味,他们只是想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好呀,妈妈也喜欢跟你一起玩,玩多好呀,但等妈妈把这些碗洗完,再跟你一起玩。”

孩子缠着我们的时光不会太久。等他们长大了,就是我们往他们身边一坐,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想打探他们的秘密,而跑得比兔子还快。所以,珍惜这些每天听他们叫“妈妈、妈妈”的日子吧。

5.当孩子挑食时,把“不吃长不高”“不吃就会感冒”这样的话换成“你再尝尝,嗯,多好吃呀。”

孩子不喜欢吃我们弄的食物时,我们可以先问他想吃什么,孩子说了之后,我们可以说,等晚上再做给你吃,但你现在尝尝这个。孩子如果吃了一口,家长就要夸奖他们。然后问他们“是好吃吧?”如果孩子还是说不好吃,我们也不要说别的。

饭桌上不教子。吃饭,就是要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要不,吃了也不容易消化。

6.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他说:“妈妈,对不起,请原谅我,下次我不会了。”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是说:“看吧,我说了叫你别去拿,你偏不听。下次注意点,这次就算了。”还是说:“好了,你知道错了就行,妈妈原谅你了。”

其实,这两种回答都不妥。孩子还小,出现失误向我们请求原谅时,我们可以这样说:“不需要道歉,你学会了就好,慢慢就会好的。”

因为孩子还小,他们不会、做不好、做错,都是正常的事情,不需要父母来原谅他们。父母要做的,只是好好教他们就行了。

7.当家里两个孩子抢东西时,请把“你是哥哥,你应该让着弟弟”这样的话换成:“这个玩具是哥哥的,你如果想玩,要征得哥哥的同意才行。”

哥哥照顾弟弟、哥哥让着弟弟、哥哥帮助弟弟,都是对的。但是,玩具的归属权是谁的,我们要先肯定这个事实,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8.孩子玩得不愿意回家,妈妈说:“早知道你这么不听话,我就不该带你来”“现在就回家,我说不行就不行”,或者跟孩子讲一通道理,结果孩子还是不买账,哭着闹着就是不肯走。

其实,妈妈可以这样说:“今天玩得很开心吧?现在该回家了,我们回家吧。”


孩子越小,我们的语言越要简单,孩子才能听明白。如果孩子还是哭着不肯走,家长可以直接抱起孩子回家,记得回去的路上也不要指责孩子。如果孩子实在想玩,家长有时间可以承诺“明天再带你来玩。”记得说到就要做到哦。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孩子年龄小,我们认为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他们不一定能理解。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说话,沟通才能顺畅,亲子关系自然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