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物权意识,能够帮助孩子认知自己的东西,使他可以自主地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保护自身免受伤害。
孩子只有真正的有了维护权利的意识,受到伤害的时候,才会敢于反抗,敢于说不。
但是,物权意识太强的孩子,也会过于敏感,甚至不允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当别人想要和他分享的时候,他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或者愤怒,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使让孩子慢慢放下防备,学会和他人一起分享。
分享是资源的共同享用,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如何培养孩子分享意识呢?
1.先满足自己,再分享
他人。家长带孩子外出时,不管有没有同伴都要有意识地多带几样玩具。至少两件以上,只有这样,当遇到同伴一起玩时,才可能引导孩子在自己有的前提下,给同伴一个。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自己拥有了喜欢的玩具后,自己得到了满足才可能与别人分享。
2.为孩子示范,树立好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要多与人分享,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形象,孩子会从家长的分享中学习语言,模仿动作和行为。
如有小朋友要来玩玩具,他上来就拿或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请你让我玩玩你的玩具好吗?”也可以引导孩子拿着自己的玩具说:“你玩我的,让我玩玩你的玩具好吗?”3岁左右的孩子语言交往能力比较弱,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
3. 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在孩子不愿分享心爱的物品的情况下,要尊重孩子的态度。如果可能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在两个以上玩具或物品种选择一个给别人。有时小声说话,悄悄话更有力量。这样孩子不仅有被尊重的感觉,还有被期待分享的自豪感。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否则会给孩子留下一定的阴影。
4.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做分享的主人,不吃独食。家长买回玩具、食物,不说:“这是给你买的。”而是说:“这是大家的。”然后,引导孩子来把食物分给家里所有的人,如果是一个,可以分成若干份,家人一定要配合接着,并衷心地表示感谢。这样孩子在与家人的互动分享中能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孩子在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下就会逐渐学会分享。
5.重视生活中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或行为进行耐心引导,多为孩子讲一些分享的故事、儿歌或让孩子观察分享的情境,引导孩子知道分享是和别人交往的一种方式,是能够拥有更多好朋友的方法。
对于孩子而言,善于与人合作分享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父母作为孩子的指路明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孩子的一面反光镜。爸爸妈妈都要行动起来,一致教育,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分享的、受人们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