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上瘾?我们也曾有过

今天一早,朋友问我,你家孩子喜欢玩游戏吗?我说:喜欢,有一段时间,简直是沉迷。朋友立刻吐槽:我们家孩子深度沉迷啊,假期玩就算了,今天上学,本来就起床晚了,我在争分夺秒的帮他收拾书包,以免迟到,他倒好,上厕所的时候还偷偷打游戏,我发现了没忍住,暴打了一顿。气死我了!我边安慰这位朋友,边给他讲了我们家玩游戏、戒游戏的过程。讲后这个朋友非常兴奋,表示靠谱,说晚上就准备借鉴采用。既然朋友说靠谱,我就分享出来,希望对更多的朋友有借鉴价值。

我们家孩子玩游戏,我负很大责任。有一天孩子从好朋友家里回来兴奋的说,他们今天玩了一个游戏太好玩了,以后我能不能陪她一起玩,我想着小孩子,再好玩的东西,过几天也许就忘了,眼前别扫兴,就爽快的答应了。可是到了下一个周末,没想到孩子翻旧账,说你上周答应我的游戏可以玩了吗?我:不提我都忘了.......什么游戏?娃:《植物大战僵尸》。原来是这个游戏,我也喜欢,没问题,我立刻在电脑上下载安装了,并在孩子pad上也下载了,父女两个玩的不亦乐乎。

接下来几天,孩子写作业时,中间暂停休息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慢慢的我和娃妈发现,之前孩子写完作业基本就是看书、做手账、做手工、听故事。现在全是玩《植物大战僵尸》。于是,我和妈妈轮番做工作,谈游戏的危害:不仅耽误学习,而且长时间看屏幕对眼睛非常不好......孩子听着我们耐心的长篇大论,表示明白了,认识到玩游戏不对了,我和妈妈都松了一口气。但过了不久,我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孩子做作业的时间明显加长了,而中间在偷偷的玩游戏!

当我看到这个现象时,真是吃惊+气愤,这个原本“别人家的娃”,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真想立刻揍一顿。好在我之前的工作中负责过IT团队,而程序员大多是游戏爱好者,也会偷偷玩游戏,所以我知道对于沉迷于游戏的人,生气、暴怒是没用的,因为既然他们“偷偷”,就已经预料你的反对,以及你发现后的反应,所以狂风暴雨都在他们预料之中。要想解决问题,必须以他们预料之外,且能够真正引起他们“共鸣”的方式来处理。

接下来几天,我看电脑时每当孩子一出现,我都夸张的惊慌失措立刻把电脑合上,孩子开始还好奇,非要看看我在看什么。但我拼死抱住电脑不让她看,并催促她赶紧去学习。后来她每次看到我慌张的合上电脑时,都诡异的笑一下然后就回自己房间了......我猜测她回自己房间后肯定也去玩游戏了,因为现在的孩子都太聪明了,她肯定猜测到我在游戏,因此她会玩的更心安理得。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把孩子妈妈和孩子叫在一起,表情凝重而沮丧的说,我宣布一个事情:其实我最近很多时间看电脑并非忙工作,而是一直在玩《植物大战僵尸》,我本以为作为成年人可以把时间安排好,可是没想到越玩越想玩,越玩越失控,我这一周几乎没有关心过LL的学习,晚上没有去跑过步。我很后悔,就在刚刚,我已经把《植物大战僵尸》从电脑删除了,我要战胜它,也要战胜自己玩的欲望,希望你俩监督我,帮助我改正错误。娃妈太默契了,立刻对我大加表扬,孩子也跟着鼓掌。

第二天孩子放学回到家后在自己房间呆了一会,拿着pad出来给我说,爸爸,其实我这段时间也偷偷的玩《植物大战僵尸》,但今天我也删除了,你可以监督我。我立刻给孩子鼓掌,并且和她交流因为这段时间玩游戏而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

晚上,我把LL自觉删除游戏的事情非常正式的告诉了娃妈、并电话告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家都鼓掌点赞,还让孩子分享自己认识到的各种玩游戏的负面影响,以及自己如何战胜游戏的吸引力的......奖励并非必须是物质的,夸张的仪式感有时候更容易强化孩子的正能量。

刚才孩子吃饭的时候,我在一旁。孩子问我,新闻说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在量子纠缠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那什么是量子纠缠?我想了想说:所谓量子纠缠,就是两个粒子或者多个粒子,就像你和我,和妈妈,一旦相遇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就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整体,即使有一天,你和我们分开,到了另外的城市,甚至另外的国家,我们彼此也还会“纠缠”,也会牵挂,也会心电感应......

对,我们和孩子就是靠缘偶然相遇相爱的量子纠缠,彼此影响,彼此改变,彼此成就。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多花些心思让“纠缠”更有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