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孩子,到底要我说几遍?!”各位家长,还在这样训孩子吗?

昨天中午到公司楼下一餐厅吃饭,一对母子旁边正好有空位,于是小编我就坐下拼桌了。


妈妈在吃饭,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玩具赛车,兴奋地在桌子上开过来开过去,时不时碰撞到杯盘碗碟,手一甩,差点就撞在我胳膊上。


妈妈看到,连忙提醒:宝贝,别玩赛车了,要撞到姐姐了,先吃饭吧?


小男孩并没有停下,朗声拒绝:我会小心的,我不饿!


妈妈没放弃,继续催促:快点吃饭吧,等会菜都凉了!


小男孩一副“什么?我这里信号不好”的样子,仿佛屏蔽了妈妈,一心一意玩车车。


于是,妈妈提高了音调:XXX(名字)!3!——2!——




这时,小男孩有点慌了,手忙脚乱想把车放到一边,结果不小心撞倒了桌上的杯子,倒出的热茶水烫到了手,杯子也“砰”的一声摔到地上。


妈妈腾地站起身,一边检查小男孩的手,一边怒吼:我叫你别玩,偏不听,这下烫到了吧!每次都是这样!……是不是存心要气我?



这一幕,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在一地鸡毛的带娃日常里,这种戏码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爹妈每天都游走在发飙的“临界值”,压着怒火耐心劝告,但即便这样,自家那个调皮娃还是疯狂在你炸毛的边缘试探。



你想让他收拾玩具,结果催一百遍了,一抬脚还是踩上的某只塑料恐龙的刺;


你叫他别爬高,好不容易从茶几上下来了,你转个身人家已经爬上了餐桌……


如何发挥苦口婆心劝告的最大能量值,

让老父亲老母亲能够来一记绝杀。

不用泡着枸杞,

抚慰气到吐血,怒到枯萎的内心?



首先,要知道他为什么不肯听



爸妈5G的沟通速度,跳跃到2G的儿童世界


比如妈妈说:快点去收拾一下你的玩具!乱糟糟的像什么样子?


孩子可能get到了要收拾玩具,但是你没说“快点去收拾”是要多快,到晚上睡觉前收不行吗?“收拾一下”是什么标准?他可能觉得捡起两块小积木就是完成任务了……


我们总是习惯成年人的快速沟通方式,觉得这是很简单的事,他肯定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其实,你们之间可能隔着墙呢……



他有自己的想法,你说的不感兴趣


孩子不是机器人,他有自己的思维与想法。他的“不听话”,只是选择性地没有听从你的话而已。


就像我昨天见到的那对母子:


妈妈的想法是:你要先吃饭,吃完饭再玩玩具!


孩子的想法是:玩具太好玩了,我要多玩一会儿,反正现在也不是很饿,干嘛着急吃饭?



人本身就会趋利避害的,在有趣的赛车VS平常的吃饭间,当然选择前者。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还会打包附送下面一点。


他低估了自己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小小的他,哪想到在餐桌玩可能会撞坏东西,可能会弄洒热水烫到手,可能会撞到无辜的吃瓜,哦不,吃饭群众,也就是我……


他的世界,那一刻,就像偶像剧男主登场一样,玩具车自带主角光环,哪门子看到饭菜啊!


太难了,搞懂孩子比搞懂客户都难。


而且,我们无力地发现,非要输出我们的震天动地一声吼神功,才会成为孩子的紧箍咒。


但吼多了,孩子可能转个头还是嬉皮笑脸的,受伤害的只有我们……真要孩子也“受点伤”,又怕一不小心留下心理阴影。



到底要怎么说,孩子才能听呢?



细化命令,用他能懂的方式输出


比如,“快点去刷牙”——


“现在时钟的分针指向5,你可以再玩一小会儿,等到6的时候,就去刷牙,知道吗?”



这样就避免5分钟内,催100次结果把自己气炸的尴尬了。


包装一下,无聊命令也能变有趣挑战


既然他对你的命令没有执行的动力,那我们就来点套路嘛,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嗨点,让他找到执行的兴趣。


想让他收拾玩具?


妈妈的脚刚刚被地上的一只恐龙刺伤了,好疼呀!请问有没有超厉害的小骑士,可以帮我把地上的玩具全部都收到玩具柜里吗?


要是能在午饭前收好那就完美了!我会限量送出一个超级好看的恐龙贴纸哟!



不撞南墙不回头,那就模拟“撞”下呗


跟孩子约定底线和原则,比如,不能伤害自己,不能影响他人。其他的,适当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比如你想让他穿蓝色的外套,人家就想要白色的外套,又有何不可呢?


那如果这件事违反了你的底线?


试下走起迂回路线,以退为进,他要撞南墙,那就模拟一下……


想爬高?可以从网上搜一些因为爬高摔跤的图或者视频给孩子看看,描述一下如果爬得很高不小心没站稳会怎样摔下来;偏要拿热水?那就用小指头轻轻碰一下,感受下烫呗。



SO,想要孩子好好听话,我们得先好好说话。只要说得巧妙、说到孩子心里,可能就可以一击即中。


否则,吼得太猛,自己憋成内伤不够,万一娃一哭,安慰他的还得是我们。


保命要紧,保命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