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由学校,“育”自家庭!欢迎来到家长教育心理学课堂,本课程将为你解析心理学上的一些专业知识点,主要目的是让家长们在育儿的道路上摆脱随性,可以有据可循。
分享一则故事《海因茨偷药》,有个叫海因茨的人,他带着病重的妻子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有一种药可以治好你妻子的病,但是价格非常地昂贵,海因茨因为没钱,只能回家了。看着越来越虚弱的妻子,无奈的海因茨半夜跑到了医生的诊所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最后,海因茨因为偷窃被警察带走了。
针对这个故事,我们来解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海因茨的做法有怎样的评论,从评论中了解孩子的“是非观”,也就是孩子的道德建设。
我们从5~8岁的孩子开始,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权威者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完全听从大人的判断,所以针对海因茨的做法,他们只看权威,海因茨最终被警察抓走了,那就说明他做错了
9~10岁的孩子,这个时期我们叫做“可逆阶段”,也叫“公平阶段”,他们认为“你给我定的规则,你自己也要遵守”,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意味着他们开始挑战权威。
11岁~15岁的孩子,这个阶段叫做“公正阶段”,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他们遵守规则,但他们也考虑情理,故事中,他们会认为虽然海因茨是偷窃行为,但他是为了救他的妻子,所以有情可原。
15岁之后的孩子,他们开始质疑规则,他们认为规则可以改变,可以更具有人性化。
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是非观”,对我们的教育启示是:在9岁之前,我们可以直接灌输给孩子端正的是非观念,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9岁之后,你就要学会跟孩子沟通,告诉他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错的?同时也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想法。
了解心理知识,摆脱主观臆断,还孩子以真相,还教育以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