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何你的孩子总是没有主见?在外面也不懂得怎么保护自己,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总想依赖别人。孩子依赖性太强将很难走向成熟、成功。如何让孩子克服过度依赖,还请心理专家来支招。
名词解释
什么是依赖性?
依赖性是指儿童缺乏独立性而过分依赖父母或养育者。心理学家指出过度依赖会造成孩子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这是一切人格障碍的基础和雏形,具体表现为:形象弱,缺乏自信而轻视、贬低自己,总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温良驯顺,不爱竞争,避免社会压力和人际冲突;依赖他人,退缩被动,容易顺从他人的要求,若所依赖的人不在身边,易产生焦虑和无助;采取被压抑的生活方式,避免自我主张,拒绝承担责任,甚至容忍和希望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案例概述
11岁的胆小、爱逃避的“娇弱女孩”
月月是个11岁的女生,她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胆小自卑,不敢独自睡觉,不能独立上下学,自理能力弱,娇气粘人;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能自主学习,处理老师、同学间的问题依赖家长,学习遇到问题时逃避上学;去农场亲子体验,月月走到田间地头的时候,全场都在尖叫,怕泥土,怕虫子,怕植物触碰,怕摔倒......家长一说就哭,只想赶紧离开。
辅导过程
家长包办是主因
建立自信和勇气是关键
导致小月出现依赖性的原因,主要是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家长过度溺爱,不舍得放手;家长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家长过于焦虑,没有安全感;家长过于强势,要求过高,喜欢唠叨。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月月胆小不自信,事事依赖。
月月妈妈通过系统学习家庭育儿知识,明白“无条件接纳”不是纵容妥协,而是要制定规则和界限。其次,尊重孩子也是相互尊重,孩子需要尊重家长,达成共识。学会逐渐放手,学会相信孩子,用正确的沟通方法与孩子沟通。
心理咨询师从月月的长处着手,挖掘她的每个优点,对她进行温柔的鼓励。让她参加集体活动,运用后团体效应激发她的内动力。月月从一开始不敢大声说话,到后来敢于发表意见,现在不仅能独自乘坐轻轨,还是劳动能手,不挑不拣,不怕苦也不怕累了。
成因解读
四大因素养成孩子依赖性
过度宠溺:家长把对孩子的“无条件的接纳”变成了纵容和妥协;把“尊重”孩子变成了被孩子操控,或者说过度民主,而没有界限。
不信任孩子: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强加于孩子,过度包办代替,不愿意放手,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养育焦虑:把社会存在的危害因素扩大化,并有意识地隐藏负面新闻。美其名曰让孩子看到美好的一面,不接触社会阴暗面。同时父母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变得敏感和依赖。
教育没有方法:过度唠叨、说教、强势控制,让孩子没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和不愿意思考和面对困难。
专家
支招
学会放手 鼓励孩子独立应对
◎家长首先要准确判断“依赖性”孩子属于适龄行为还是偏差行为。在三岁以内的幼儿依恋家长,五岁以内的孩子需要陪伴,这属于适龄行为,需要被满足来补充孩子的心理营养;而十几岁的孩子仍需经常挨着妈妈睡,不想出远门,只想留在妈妈身边,属于过度依赖。
◎如何鼓励,家长要学会用肯定的、正向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的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接纳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给孩子恰当的行为贴上正能量的标签。例如:孩子主动帮助了同学,家长可以说:你是具备助人为乐的品格;你是个热心的孩子;你是个充满爱心的人......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参加适当的家庭抉择,参加集体社交活动,在团队活动中去成长。
自我
测评
符合以下症状可能属于过度依赖
1.看见陌生人,去到陌生环境,会六神无主,害羞、躲避。
2.在做日常的决定之前,需要家人的建议,比如:穿什么衣服?
3.就算父母同在一个房间,没有陪在身边也会感觉到无助、害怕。
4.不会应对和同学的矛盾,一遇到困难就逃避不去上学。
5.即使知道对方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别人不高兴。
6.为了讨好别人,宁愿做低自尊、不喜欢的事情。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615-616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