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姐 素材:于悦悦
(声明:作者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故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
我叫于悦悦,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我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一路顺利的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工作。
上班的第二年,经人介绍,我认识了我的老公。
我老公家是农村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兄妹两个,他是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当年,我爸妈知道我谈了个农村对象的时候,非常不满意,多次阻止我们交往,他们希望我找个父母都有工作的,这样结婚后生活压力小,但当他们见过老公一次后,就同意我们交往了。
我老公为人特别老实,不怎么爱说话,我第一次带他见我的父母时,特别担心我父母看不上他,结果,我下楼买包盐的功夫,父母已经接受了他,至今是个谜。
后来,双方父母见面后,我爸妈更是满意这们婚事。
我的公公是个老实人,大半辈子勤勤恳恳,他没有多少文化,但就因为在城市工作的一位远房亲戚说了一句:“农村孩子,要想有出路,就要好好读书。”他就坚持供一双儿女上学,无论多难,从不说放弃。
所以,我觉定公公是个了不起的农村汉子。
我的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话不多,脾气特别好,老公说,从小到大,他很少见婆婆发脾气。
公婆相敬如宾,公公有事都征求婆婆的意见,而婆婆处处支持公公的决定,我的爸妈说,这个家的家风好,我嫁过去一定受不了委屈。
后来,我们结婚了,婚礼在农村老家举办的,我们家没有要彩礼,但公婆该给我的隆重都给了我。
结婚一年后,我怀孕了,得知这个消息,公婆都特别的高兴,婆婆跟老公说:“你问问悦悦,要不要我去伺候她。”
那时候,我怀孕没有任何反应,就没有让婆婆来。
我怀孕五个月的时候,突然胃口变得极差,外面的饭菜根本不想吃,还闻不了油烟味,老公就打电话让婆婆来给我做饭,从那时起,婆婆就从农村老家来到省城,这一住就是16年。
婆婆来之前,我的母亲打电话叮嘱我说,你婆婆去伺候你,将来还要帮你带孩子,很辛苦,很不容易,你们生活在一起,你不能嫌弃她是农村的,也不能对老人发脾气,凡事都要多体谅,多理解,要对你婆婆好。
母亲说的对,我生孩子那年,婆婆55岁,这么多年,她还没有来过一次省城,因为不认识字,她甚至很少出门,大半辈子都是守住家里的十几亩田地里过活,,如今为了照顾我,为了以后帮我带孩子,她只身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我当然要对她好。
婆婆来之前,同事提醒我说,农村老人带孩子思想陈旧,观念不一致,最容易产生矛盾,你可要注意。
于是,我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说如果老人口对口喂孩子吃饭,我该如何处理?如果她不让孩子用尿不湿我该怎么办?我把这些都列举出来,写在一个小本本上,放在床头的柜子上,用来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平心静气的和她沟通。
结果,婆婆来之后,我才发现我所准备的一切都是多余。
婆婆来的第一天,就跟我说:悦悦,我没有文化,听说现在都时兴科学育儿,我不懂的,以后你多教教我。
后来的日子里,她不知道就问我,从我的孕期的饮食,到后来孩子的奶粉冲调,奶瓶刷洗,再到到孩子的穿衣,辅食,她都征求我的意见,在育儿的观念上她基本跟我保持一致,即使偶尔有些差异,她也总是听我的,这让我非常感动。
我产假结束去上班,白天孩子完全交给了她一个人,每天下班回来,她如同汇报工作似的给我说孩子一天的情况,从吃饭、睡觉、喝水,到大小便,事无巨细。
我感激婆婆,所以我对她也好,下班进门就喊妈,只要有时间,就主动承担家务,尽量减轻她的负担,逢年过节给她买礼物。
儿子一岁时,我和老公的事业都进入上升期,加班成了家常便饭,每天晚上到家儿子都已经睡着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婆婆一个人管。
儿子一岁已经学会走路,他活泼好动,特别难带,玩起来婆婆饭都吃不上,于是,我提议说,让婆婆把儿子带回老家养,那样有公公帮一把,她也能轻松一些。
婆婆当场就拒绝了,她说,我在哪都一样,但孩子离开爸妈,对成长不好,所以不能带回老家养。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么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是如何做到的有这样高瞻远瞩的思想。
婆婆在省城帮我们带孩子,公公一个人在家种七八亩地,我和老公心疼他一个人种地辛苦,就劝公公,让他把家里的地租出去,来省城和婆婆一起帮我们带孩子。
公公说,你们有房贷,还要养孩子,我们又没有工资,去了就是跟着你们吃闲饭,增加你们负担,那可不行。
无论我们怎么劝,他都不同意。
就这样,婆婆一个人在省城帮我们带孩子,公公在老家种地,有时候还出去打工,更令我意外的是,公公把地里的收入和打工攒下来的钱都打给了婆婆,让婆婆贴补我们的生活。
婆婆对儿子的好更是数不胜数。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次下大雨,为了避免儿子淋湿,婆婆把诺大的雨衣穿在儿子身上,她头顶儿子的小雨衣,推着自行车回到家里,当我在家楼下碰到她们的时候,儿子全身都是干的,而婆婆的衣服全都湿透了,我当时就落泪了。
儿子上小学,我说来回接送麻烦,让儿子上午托,婆婆不同意,她说,我来就是带孩子的,咋能嫌麻烦呢?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婆婆就出去买菜,回来就开始准备午饭,一看时间差不多了,就骑上自行车去学校门口等儿子放学,把孩子接回家,先让孩子吃水果,她去厨房忙着做饭,吃过饭,让儿子睡午觉,而她却不敢躺下休息,总怕错过了送孩子得的时间。
一日三餐,变着法的给儿子做,总怕孩子营养跟不上,一天往学校来回跑好几趟,她一次没有迟到过,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到这些,但婆婆却一直把儿子照顾的很好很好。
有一天,我下班到家,儿子和婆婆两个人都在客厅里坐着哭,我当时就吓坏了,以为出了什么大事。
后来一问才知道,放学回来的路上,儿子不愿意坐车,还在马路上乱跑,婆婆说了几次也不管用,一着急打了她一巴掌。
儿子挨了打,哭了,婆婆心疼孙子,跟着也哭了。
我说,妈,孩子犯错误,你是奶奶,打他是教育他,不用心疼。
婆婆说,打在他身上,疼在我心头。
这就是隔代亲吧。
那是婆婆第一次动手打儿子,也是唯一的一次,那天,我好好的教育了儿子,让他也懂得心疼奶奶,照顾奶奶的情绪。
孩子虽然小, 但他什么都懂。
婆婆在我家待了整整16年,这16年间,他对儿子的付出比我和老公还多,尤其是儿子上初中那三年,我和老公上班很忙,时常出差,婆婆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给儿子做早餐,一年四季,没有拉下一顿。
我说,其实出去给他买早餐是一样的,但婆婆说外面的不卫生,早餐要吃好,身体才健康,所以她都是自己动手做,为了熬粥,五点半准时起床。
他对儿子的爱融入在一日三餐,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我们时常出差,儿子就会在她面前抱怨我们不能陪伴他,婆婆说,出差很辛苦,你爸妈为啥还去呢?他们是想给你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你要体谅他们才对。
在婆婆教育下,儿子懂事,善良,每次我们回家,他都会给我们放好拖鞋,盛好饭,吃过饭后收拾碗筷,帮忙打扫家里的卫生,我真的很省心。
因为有婆婆这个坚强的后盾,我和老公的事业发展日日蒸上,而婆婆为我们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我从来没有跟婆婆生过一次气,也特别孝敬她,婆婆每年过生日,我都在家好好的给她庆祝,生日蛋糕,礼物,仪式感从来不会少。
婆婆说,在老家只有小孩才过生日,跟着你们我变时髦了,我告诉婆婆,小孩子可以不过生日,但老人要过。
儿子上高中开始住校,婆婆回了老家,和公公分别了16年,她终于可以回老家陪伴公公了。
婆婆回老家走的那天,儿子哭得一塌糊涂,16年的朝夕相伴,她们的祖孙情深入骨髓。
婆婆回老家之后,儿子每周从学校回来,都要给公婆通视频电话,每次都要聊上一个多小时,三个人说不完的话。
每到放寒暑假,儿子就迫不急的的要回农村老家陪爷爷奶奶,很多人说,城市长大的孩子不喜欢回农村,而我儿子一定是个例外。
儿子学习一直很好,后来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还读研究生,毕业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儿子上班后,因为单位离家比较远,他就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但周末他都回家给我们一起过。
那个周六,一直到中午他还没有回来,我就打电话问他怎么回事,结果他却一个人悄悄的回了老家。
我说,不年不节的,你怎么突然回老家了,也没跟我和你爸说一声。
儿子说,妈妈,我发工资了,这是我挣的第一笔钱,奶奶照顾我那么多年,很辛苦,我用我自己挣的钱,给爷爷奶奶买份礼物,剩下的钱拿回家给奶奶零花。
得知儿子悄悄回老家的原因,我突然特别的激动,我的儿子真的长大了,懂得感恩,懂得回报,那一刻,我心里倍感欣慰。
那天,婆婆对儿子说,你应该把钱给你爸妈才对,他们生养你不容易。
儿子说,我爸妈有钱,我这点钱他们看不上,而爷爷奶奶没有退休工资,以后我挣的钱都给你们花。
儿子一句话,公公激动的抹起眼泪,而婆婆更是哭的稀里哗啦。
回来后,儿子问我,妈妈,我第一个月工资没有给你,你会不会生气?
我说,当然不会,奶奶照顾你那么多年,特别辛苦,你孝敬回报奶奶是应该的,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我感激我的婆婆,她为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如果没有她,那些年我和老公就无法安心上班挣钱,也无法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
她教会儿子感恩,善良和孝顺,我想,这将是伴随儿子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