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一本能被读者奉为经典的武侠小说?这问题或许很难回答,但要避开哪些坑却不难分析,最起码的,书中的情节不能是“想一出是一出”,读者想看的应该是那些将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的故事。
金庸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他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能够通过书中的细节了解整条故事线的来龙去脉的,但《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似乎是个例外,这个角色有几分“机械降神”的意思,仿佛是故事难以为继,金庸才写出了这么一个“破局者”,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细品原著,你便会发现扫地僧的出现也是有铺垫的。
一、无名老僧
扫地僧虽然是以少林僧人的身份登场,但书中的诸多细节都在证明他原本或许并非少林弟子,甚至连他自己也说过,自己是在几十年前来的少林寺。

(扫地僧、慕容复剧照)
他是这么说的:“那老僧屈指计算,过了好一会儿,摇了摇头,脸上现出歉然之色,道:‘我……我记不清楚了,不知是四十二年,还是四十三年。这位萧老居士最初晚上来看经之时,我……我已来了十多年。后来……后来慕容老居士也来了。唉,你来我去,将阁中的经书翻得乱七八糟,也不知为了什么。’”
书中并未提到扫地僧已经活了多少岁,而寺中的僧人们也压根都没见过这位僧人,更不知道这僧人身上有如此强大的武功。
少林寺中强者如云,要在诸多强者的眼皮底下悄默默地偷学一身武功是不太现实的,哪怕是萧远山和慕容博那等高手也是选择将秘籍偷走,外出修炼,从这里可以看出,扫地僧是在投奔少林之前就已经有了一身神功。

(扫地僧剧照)
所以他究竟是什么身份?又是何派高人转投了少林寺呢?这事还得从他与鸠摩智的那场对决说起。
二、逍遥派神功
藏经阁大战一节,当时在场群雄里,唯有鸠摩智与扫地僧一样,同是僧人,所以扫地僧在一旁高谈阔论时,其他的高手们都在静静地听那老僧传经,唯有鸠摩智表示不屑,毕竟他也修佛多年,凭什么听这老僧的指点?
于是鸠摩智暗暗发起偷袭,以小无相功催动一招无相劫指攻向扫地僧。
要知道当鸠摩智偷袭他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正眼看鸠摩智,至少书中是这么写的:“(鸠摩智)暗暗使出‘无相劫指’,神不知、鬼不觉地向那老僧弹去。不料指力甫及那老僧身前三尺之处,便似遇上了一层柔软之极、却又坚硬之极的屏障,嗤嗤嗤几声响,指力便散得无形无踪,却也并不反弹而回。”
等于说鸠摩智的这次偷袭,从表面来看应该是少林绝技“无相劫指”,但扫地僧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察觉到大轮明王所使乃是逍遥派的小无相功,足见这老僧的确是可能与逍遥派存在些许关联。
那他是逍遥子吗?或许不是,因为有一个细节,扫地僧登场之时就是一副老者的形象了,这与逍遥子的形象不符。
新修版中,金庸虽然没将逍遥子的故事补全,却也算是补充了一段人设,其中就明确提到逍遥子得到了不老长春谷中的《神书》。

(逍遥派剧照)
说是:“不老长春谷里本来有部神奇的书,教人怎样长生不老,现今这部神书给一个叫什么‘逍遥子’的人拿去了,谷里只留下令人饮了可长葆青春的一道泉水。那两个采燕客说,谷里偶然会有人拉着大松树上的长藤,荡出谷来,但出来之后就回不去了。”
照书中所写,逍遥子多半是得了《神书》之后就往修仙的方向去发展了,这也符合逍遥派一向的追求。
比如无崖子也用北冥真气护体,保持着中年人的形象,直至散功才瞬间衰老,可见扫地僧并非逍遥派传人,那他又如何会知道逍遥派的绝学?
或许有一种可能,鸠摩智,包括逍遥三老、逍遥子所用的所谓的“逍遥派绝学”压根就不是源自逍遥派的,而是源自另一个组织的,那组织便是灵鹫宫。
三、灵鹫旧主
多数人压根就没明白灵鹫宫与逍遥派的关系,似乎在他们看来,天山童姥是逍遥子的徒弟,所以以童姥为首的灵鹫宫势力就是逍遥派的分支。
其实金庸明确提到过,逍遥派与灵鹫宫完全是两码事,而且灵鹫宫存在的时间可能比逍遥派都要久远得多。

(童姥、虚竹剧照)
比如虚竹成为灵鹫宫主之后,就被梅兰竹菊带着进入了灵鹫宫的后殿去修炼那石壁上的精妙武功,至于那些武功是谁留下来的,可不是什么逍遥子,而是数百年前的旧主人。
原著道:“梅剑见他皱起眉头,沉思拔除生死符之法,颇为劳心,便道:‘主人,灵鹫宫后殿石窟之中,有数百年前旧主人遗下的石壁图像,婢子曾听姥姥言道,这些图像与生死符有关,主人何不前去一观?’”
“数百年前”,很明显灵鹫宫远比逍遥派存在的时间要久了,而扫地僧就极有可能是天山童姥之前的灵鹫宫主,至于灵鹫宫是如何被天山童姥夺走的,多半是因为当年还是前任宫主的扫地僧自己主动离开了灵鹫宫,至于理由,他也说得很明白,即“武学障”这三个字。
扫地僧对藏经阁中的一众高手提到过:“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

(虚竹及灵鹫宫女剧照)
扫地僧为何会懂这道理?多半是早年间的他苦练武功,落得一身病痛,这才转投少林派修佛,以化解自己体内的戾气,这才保住了性命,从此便留在少林寺中。
而虚竹见了他,也要尊称他为“老宫主”,如此一来,一切就说得通了,这即是金庸的故事,哪怕是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设定,也可以在细节之中找到合理的解释,金庸迷怎能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