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去农村生活,有“三种忌讳”

2023年10月19日15:57:17 育儿 1021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羡煞了多少人?若不是为了生计,四五十岁就要回乡了。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终于变成了自由人,回乡的愿望就变成了现实。

现实告诉我们,别急着回乡,先学一学融入农村的规则,做好充分的准备。

哪怕你是农村出生的人,在城里混了几十年,也会有心智上的改变,回农村就得重新开始。

斗转星移,老家不再是你印象中的样子,就如鲁迅在《故乡》里写的:“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以下“三种忌讳”,悟透了,有备无患。

退休老人去农村生活,有“三种忌讳” - 天天要闻

01

第一,忌讳“姿态太高”,需要做个普通人。

人有等级吗?谁都会回答:“没有。”

既然没有等级,为什么有人趾高气扬,对穷苦人百般嫌弃。

就是在酒席上,也要论资排辈,位置坐得不对,还有人不高兴,认为自己被冷落了。

敬酒的时候,也总是先向有钱有势的人。

作为退休老人,在职场上,经历了很多应酬。多半有这样的经历:年轻时服务于人,自己在低位;五十岁的时候,自己接受别人的服务,在高位。并且年纪偏大的人,在职场也更受尊重。

到了农村,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谁,都是农人,多半是按照“长幼顺序”来安排宴席,称呼也是某大爷,某阿姨,而不是某局长,某主任。

再大的年纪,你也是村民一个,要服从村集体,也没有什么特殊化。

《增广贤文》中说:“富贵不压于乡党,宰相回来拜县丞。”

你以为自己衣锦还乡,到任何地方都被人尊重,其实不是这样的,是你回到乡里,麻烦村里人接纳,要主动去拜访村里的管事的人,还有一些长辈。

把姿态压得很低,就像童年一样,对谁都毕恭毕敬。这才是对的。

你到乡里去做霸王,肯定是行不通的;你居高临下,肯定会被人讨厌。

北宋的王安石,不做宰相之后,在江宁隐居,丝毫不提自己的功劳和工作。和村里的张公同行,还笑着说:“你是张公,我是相公,都一样。”

回到原点,不仅仅是回到人生的出发点,还是心态降低到进入职场,变富之前。

退休老人去农村生活,有“三种忌讳” - 天天要闻

02

第二,忌讳“张口就来”,需要做个甜嘴人。

鲁迅在《故乡》里,写了一个叫杨二嫂的女人,张口就说:“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接着,杨二嫂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鲁迅听了这些话,真是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从沟通来看,随口就来,肯定会得罪人,起码会让人很不舒服。

农村的人情世故也多,谁家有事,都聚在一起,扯一扯的机会,比比皆是。

人老了,要积口德。这是起码是素质。不要以为自己到了农村,就可以变得婆婆妈妈。

农村有一种鸟,叫乌鸦,张口就“呱呱呱”。

乌鸦常常被人驱赶,活得很不愉快。

有一天,乌鸦主动搬家,说:“这里的人,不欢迎我。”

一旁的鸽子说:“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到哪里都一样。”

做人,千万不能做乌鸦。首当其冲的,就是避免“乌鸦嘴”。

不是人家迷信,而是人们习惯顺着别人的言语去思考,坏话冒出来,就认为是坏事来了。

农村有句土话:“好的不灵,坏的都灵。”

退休老人回到村里,要降低姿态,但是不要降低素质。还得继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

对于穷苦的人,也许你不想施舍,但是你可以多鼓励。尤其是对人家的孩子,鼓励之中,就是把两家人的关系搞好了。

左邻右舍,难免会有矛盾。有什么事情,当面说,别背后乱说。农村的闲话,虽然不是大问题,但是言语的种类更多,传播更快。

多美言几句,和谁都关系不错,人才有容身之处,人与人才能互相关照。

退休老人去农村生活,有“三种忌讳” - 天天要闻

03

第三,忌讳“大量投资”,需要做个简朴人。

古话说:“赚钱如银针挑土,败家如开闸泄流。”

别以为有退休金,到了农村,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开销大了,是撑不住的。

很多老人,回到村里,就大搞建设,修建新房子,投资农场,还开垦荒地等。以为自己还能大器晚成,或者给子孙留下一片天地。

事实上,很多人外出谋业之后,田地都已经让出来了。要在农村投资,什么都得花钱。比方说,租地;请人开荒等。

你对农村的发展不太了解,就大量投资,有可能功亏一篑。钱收不回来,养老就困难了。

在农村置业,不比城里买房和租门面,可以转让出去。也许你一次投资,但是不成功,土地还是会荒废,也难以有人接手。

根据自己的情况,到农村住一段时间,再考虑是否投资。投资多少,也得有限度。谨慎一些,日子简朴,才能细水长流。

退休老人去农村生活,有“三种忌讳” - 天天要闻

04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孕育了我们,也可以容纳我们。

可是回村的事情,要多番谋划,避免到了农村,格格不入。

退休生活,要怡然自得,但更多是偏向于精神状态,而不是生活本身。

同样一片土地上,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有人叹息......

只要你生活简朴,待人亲和,为人高尚,到哪都是好日子。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 天天要闻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有些人忙碌起来,仿佛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几月都无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闲下来,便仿佛与世隔绝,可以很长时间都不踏出家门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一旦有了闲暇时光,便不喜欢出门,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宁愿一整天都待在家里。其实,他们大多属于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 天天要闻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人间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际,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户户焚香祭祖,缅怀先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天堂的亲人啊,你们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 天天要闻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狗实在喂不饱啊,人实在是讨不好啊!给得再多,它都能帮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讨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脸。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还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讨好让步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了!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 天天要闻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亲爱的宝子们,来吧!美食不会辜负你!晨起推窗,见庭前桃李初绽,方知今日已是农历三月初六。古书《岁时广记》有载:“三月初六,天地交泰,万物生发,乃纳福聚财之日。”这一日,民间称为“发财日”,承载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向往。作为美食与传统的虔诚信徒,我愿以舌尖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