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2023年06月19日23:02:16 育儿 1138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但反观大多数中国家庭,似乎都患有某种“情感表达尴尬症”,父母不对孩子说心里话、隐藏内心的真实感情,孩子耳濡目染,也越来越疏远父母,好的坏的都不再和父母分享。

父母习惯性把不好的情绪,以及过去的伤都藏在心底,孩子感受不到爱,仿佛与父母进入到“隔着层玻璃”的状态。互相看不透,甚至更糟糕的情况,孩子迫不及待想逃离原生家庭。

在《困在记忆里的母亲》中,斯蒂芬贾格尔一家也是如此。

直到三十五岁,在心理医生再三追问下,她才开始直面自己和母亲、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此时,她的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在渐渐消失,她突然感觉到和母亲一贯维持的平和关系,好像被撕开一道口子,内心开始崩溃。

斯蒂芬贾格尔带母亲外出旅游,在彼此相处十一天的短暂时光里,她看到了成千上万个奇迹,也治愈了自己。

1.困在记忆里的,不只是母亲,更是女儿自己

斯蒂芬贾格尔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审视自己的生活时,我清楚地知道:我当时在生母亲的气。后来也在生母亲的气,现在也在生母亲的气。而这种愤怒,我并不知道从何而起。它并不是一下子出现在我心里的,而是零零散散地,从每一个未问和未回答的问题中积蓄起来的。”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像斯蒂芬贾格尔,虽然随着我们渐渐成长懂事,曾经的问题早已不是问题,当时的感受那股,丝丝缕缕的情绪却一直没有找到出口,被深埋在心底生命之河下面。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斯蒂芬贾格尔对母亲的不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第一次上幼儿园,尽管记忆已经模糊,但内心的那种情绪和感受,却伴随她至今。

她记得母亲把自己交给幼儿园老师时,她感觉到的母亲心中泛起的一丝忧虑。当时她想与往常一样抓住母亲的手,但母亲并没有接过她的手,而是弯下腰吻了下她的脸,然后安慰她“没事儿的”。

母亲话里话外透着担忧,嘴里言不由衷地安慰她,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母亲内心的纠结。

再去幼儿园的时候,斯蒂芬贾格尔的脸上挂着母亲所谓的“勇敢的笑容”,但她真实的感受是,这种笑容的背后毫无勇敢可言,她感觉到灵魂好像突然被抽离,身体被什么东西往两个方向用力拉扯。

这是她第一次从母亲身上习得为某种正确的目的,而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从此以后,她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是每月都会有那么几次,蒙在被子里偷偷痛哭,不让任何人知道。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她不知道如何处理第一次月经的尴尬;不理解为何父母对哥哥的期望高,而对女孩子唯一的期望就是懂事找个好男人;她得知父母当年弃养的哥哥被找到,要回家和自己一起生活,内心的各种担心和疑惑;她第一次恋爱,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各种疑惑……

没有人告诉她,家庭里传递的绝对信仰“懂事的孩子不该问不该知道的问题”,她把所有的疑惑和恐惧压抑在心底。

渐渐的长大,斯蒂芬贾格尔通过观察找到了原因,来源于父母及他人的某种情景教学。

母亲有不舒服,就会避开它,将它埋在心里,甚至从不会表达任何情绪。

这是“大姑娘”该有的样子,意味着坚强。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斯蒂芬贾格尔还在周围人身上看到另外一种勇气,那就是将心事藏于心底,不大声谈论也不描述情绪,甚至做着与情绪相反的行为。

面对孤独、悲伤、愤怒或绝望,一家人只会陷入沉默。这却让斯蒂芬贾格尔感到疲惫不堪,她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永远无法吐露的情绪让她苦不堪言。

每当此时,她就会一头倒在床上,嚎啕大哭。一遍一遍在内心叫着母亲,她渴望母亲的喋喋不休,渴望母亲的安慰,渴望母亲能启发她表达情绪。

但母亲及家人都将隐藏情绪视为勇敢,一家人都习惯了强大坚韧。这就是强大的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蒙克基德说过,“一旦我们陷入按照文化蓝图打造自己的模式中,它就会成为获得认可的首要方式。”

可以说某种程度,我们都是在父母及他人的认同里长大

斯蒂芬贾格尔在内心强烈渴望家人的认同,社会文化的认同,故而一直强迫自己按家庭及社会打造的文化蓝图生活,身体里关于”坚强“的部分越来越强大,就越对自己强烈表达情绪的行为感到羞耻,这样的拉扯在经年累月中抽走了她的灵魂。

她将自己和母亲的相处方式,用一个简单形象的故事做了概括总结:

潮水向着某个方向涌动,而一个少女将自己分裂开来,一部分随着潮水涌动,另一个部分则像一副空壳一般坐在岸边。

在她的故事里,少女没有回家,而是一点点失去了自我,三十五年来,一直随着潮水向大海的方向退去,只有一副空壳在沙滩上涂鸦。

这里面,母亲的影响就像是潮水一样,将她带入大海的方向,但她内心真正的自己,却被搁浅在沙滩上,迷失了方向。

女儿被困在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记忆里,那些不理解、得不到的情绪回应,都成了隔阂母女的墙,随着时间流逝,无形的墙越来越坚固。

女儿能感受到母亲的爱,可又充满诸多的不理解和怨,这来源于她需要的安慰、强烈想知道关于情绪的部分,母亲不能给予,得不到满足的需求,渐渐燃起她心中的愤怒。

以至于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和母亲不一样,她极力回避身体里女性的部分,直至越来越迷失自我,这是一种温柔的、无声的叛逆。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知乎上曾经有人问,“有没有和我一样讨厌自己的母亲”,得到成千上万人的回复,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对母亲的不满,一篇篇长文仿佛控诉着母亲的罪行。

母亲和孩子,本是最亲近的人,孩子经由母亲十月怀胎来到世界,对她倾其所有,难道就是为了得到这个结果么?

有人说,“我知道妈妈爱我,但我还是不想成为她!”

还有人说,“下辈子,我想要一个比你更好的妈妈!”

我们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却很难和妈妈亲近,中间就行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女儿过不去,母亲也过不来,这是所有母亲与女儿的痛。

但这种痛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彼此的隐藏、彼此的陌生、彼此的不理解,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用一生等父母的‘道歉’,父母在用一生等我们的‘谢谢’”。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2.从未想过:我们的母亲,也和我们一样困在了记忆里

在女儿斯蒂芬贾格尔的记忆里,关于母亲,有一件的非常神秘的事,一直被母亲隐藏,这就是母亲成长的分水岭。

但她们并非不知道那是什么,沉默的家庭,及当时的文化,让她不敢问出心中的疑惑,问题一直在心中搁浅,耽搁得越久,内心越是想知道,越是无从问起。

成长的岁月,斯蒂芬贾格尔依然能感受到母亲的爱,在拥抱为她塞被角时,在黄瓜三明治和生日蛋糕中,在干净的衣物中,日常生活的一幕幕,都提醒着她,母亲是爱自己的。

但另外一方面,母亲的爱又像有些心不在焉,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欢喜和满足,但似乎没有其他情绪,比如悲伤和痛苦。斯蒂芬贾格尔从未在母亲脸上见到痛苦的情绪。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这次旅行,她的母亲一边遗忘,一边拾起那个曾经真正的自己。

因为疾病让她遗忘,也学会了像孩子一样对许多事情好奇,像孩子一样爱表达,所有的情绪都写在了脸上。

有一天早上,在某段路启程时,母亲突然咧嘴失声痛哭。她变得和”我“小时候一样,靠痛哭来发泄情绪。

这样的转变,让斯蒂芬贾格尔内心崩溃,她脑海里的疑问更多了:

我们家所有女人都把事情藏在自己心里而避开别人吗?还有什么是我们知道但不说出口?难道我们每个人都将自己剥离,将悲伤和恐惧的声音淹没在了退去的情感的潮水中吗?我们是否都在因为羞耻而掩盖我们哭泣的声音?

她感受到母亲心中一个不知道的堤坝被冲破了,母亲的堤坝里隐藏的到底是什么呢?

姨妈的到来,终于解开了斯蒂芬贾格尔心中深藏几十年的疑惑。

十七八岁上大学的时候,母亲和父亲恋爱,却不懂安全知识导致怀孕,母亲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后,家里人把孩子送到其他地方去了。

母亲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直涂色,她内心的某处门也关闭了。

姨母说,整整一年,母亲完全变了一个人。从活泼好动、脸皮厚道一整年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坐在桌子前,一本一本地涂色。

对于失去为人母的权力,对于身体里某部分强行被剥离,她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强迫自己去忘记。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这是母亲跨越从少女到母亲的第一个门槛,学会忘记。她在内心给自己建造了一座大坝——忘记、无视和往前走。

自此之后,就活成了大人们眼中的乖乖女,脸上再也没有阴晴圆缺,有的只有伪装和压抑之后的平和,那种好女孩该有的“微笑”。

原来,这就是母亲生命之河流域的分支,母亲一直被困在这段记忆里,一部分被带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灵魂与身体剥离开来。这与斯蒂芬贾格尔的感受是一脉相承的。

正如书中最后斯蒂芬•贾格尔说的那样:

“我是一座山,但当我站在母亲身上,母亲站在外婆身上,我们就开始形成山脉。”

母亲也是传承的一部分,这其中有多少是自愿的,又有多少和我们一样,是被洪流挟裹着向前?

现实生活中,多少人真正耐心了解过母亲的过去,尝试着走进母亲的心里,看一看她又是被什么困住的呢?

父母与子女一场,本是最亲的血脉相承,本来可以相互依靠、彼此相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但不要让这世界上唯一亲近的人,成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当我们对母亲、对父辈多一些了解,我们和母亲、和他们,才能走进彼此心里,让内心的坚冰消融,让挡住我的那道无形的墙打通。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3.我们无法逃离母亲,但可以“捡起她掉落的树叶”,接替她好好爱自己

每天斯蒂芬贾格尔紧张时,就会轻轻晃动脚趾,从脚跟到脚尖,反反复复。通过履行中的观察,她发现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母亲什么都忘记了,甚至忘记了女儿,却唯独这个习惯还在。

尽管斯蒂芬贾格尔不愿意这样做,她身体强烈不想和母亲一样,但这样的习惯却是她不自觉在做的事情,仿佛刻在心里,刻在肌肉里。

更让她无法接受和应对的是,外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如今母亲也患上了。这让她感受到内心无比恐惧。

曾经,她极力想与母亲变得不一样,也曾觉得自己与她们不一样,现在,她还是不想像她们那样。

”当我家的女人一个挨一个地全部排成一排时,我们将形成一座山脉——一座遗忘的山脉,形成一条抽象的山脊,清晰地贯穿在我家的族谱中。“

在斯蒂芬贾格尔潜意识里,一直担心和逃避的问题就是和母亲一样。这种无法挽回的血脉关系,就像诅咒一样困扰着她。

而这样的感受跟随她很多年,直到她决定从母亲身上找到真相,于是带着母亲独自旅行十四天,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抗拒才渐渐消融。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在黄石公园,母亲突然失声痛哭,以至于斯蒂芬贾格尔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她把车停在路边,耐心地问:”妈妈,发生了什么?你怎么哭了?“

母亲小心翼翼地说了三个字:真漂亮。

斯蒂芬贾格尔突然平静下来,她拉着母亲的手,望着移民峰和加拉延山脉,想到这些山脉的自己的前方,冰雪在悄悄消融,回想着这一路,她和母亲的关系也渐渐缓和,像冰雪消融一般,一开始很痛苦,仿佛疼得指尖都会颤动起来。

慢慢的斯蒂芬贾格尔学会忽视身体的暗示,一边拉着母亲的手,一边忍受着一些事,直到她们弄明白这些事。

母亲喝百利酒时,母亲的变化让她大开眼界,曾经母亲不喝酒,还是教她许多餐桌礼仪,此时饮酒母亲直接对着瓶口大大咧咧地喝起来,毫无顾忌。

在被女儿提醒要不要杯子时,还自嘲地说”我不在乎,我脸皮很厚的,你知道的。你认为你从那里遗传的厚脸皮?从我这里呀!”

患病的母亲,终于丢掉思想的包袱,活出自己的真性情。从前母亲没患病的时候,却一直时戴着面具的枷锁在生活。

“人们鼓励我们为生活打拼,却从来没有人鼓励我们在内心占据一席之地,我们知道脚下的木栈道,却不知道心里的栈木道。我们深知如何利用外在力量,却完全不熟悉自己内心的力量,我们的内心是一片荒野。”

而母女两个,通过这次旅行,开垦了内心的荒野,让灵魂回归到身体里。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旅行回家后,她们在树林里谈心,母亲对她说,“你的存在,就是为了捡起我掉落的树叶。”

通过母女之间更深入的了解,斯蒂芬贾格尔突然发现,她与母亲的谈话一直在进行,只是从前她听不懂或听不见,母亲用的是一种沉默的语言,当时的她完全无法理解。

只有深入母亲的生活,女儿才能看见母亲曾经掉落的树叶是什么,真正地捡起母亲掉落的树叶,才能解开内心的真相,成为完整的自己。

孩子与母亲是血脉相承,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捡起母亲掉落的树叶,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过程,看见母亲的不完美,理解背后的过程,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

当她在旅行中为带着母亲一起整理衣服,往日一幕幕爬上心头。曾几何时,母亲也在前一天晚上把衣服挑出来,告诉她一天的安排,做早餐、测试温度,读给自己食物。

母亲会一遍一遍问同样的问题,就像小时候我们问母亲一样,面对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需要足够的耐心,就像小时候父母对我们那样耐心。

如今她正在对母亲做着同样的事情,仿佛角色互换,时间交叠在一起。但她发现,自己并没有厌倦母亲反反复复的问题,而是厌倦的内心那些让自己质疑的问题,当问题的结被解开,才能更接近爱和真相。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真正的生命力是一个无限循环,我们走进某个事物,也在另一个事物中走出来。"

我们走进春天,也是在从冬天你走出来。

母亲走进崭新的生命里,也是从困住的记忆里走出来。

斯蒂芬贾格尔走进母亲的真实世界,也是从撕裂她灵魂的河流里走出来。

正如她父亲说得那样,对于对男孩子和女孩子区别的期待,他们从来不是故意的,却依然给孩子造成伤害。

有句话叫“天下无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为何带来伤害?

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母子关系也是复杂多变,我们一边爱她,但也掺杂着一些不喜欢甚至厌恶,愤怒,委屈……

本质上,父母也是那个被河流挟裹着滚滚向前、灵魂被撕裂的人,而我们对挟裹我们的河流,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那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又一代,而作为子女能做的,就是走进母亲的荒野,亲自捡起母亲掉落的树叶,让上一代的问题尽可能少的传承下去,这样的代际相传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4.并不是只有父母在教育子女,子女也可以教会父母如何成长

斯蒂芬•贾格尔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很多事情都忘了,但一直没忘的是自己的角色。

书里多次提到,在旅游的时候妈妈会问“谁在照顾孩子”。

即便她忘记了孩子的名字、忘记了孩子的长相、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事儿,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妈妈,始终记挂着自己的孩子。

母亲是一把替女儿遮风挡雨的伞,同时也会投下她的阴影,那些阴影是我们抗拒的,同时也是母亲一直为我们举着的镜子。

我们无法割裂彼此来了解自己,我们接收爱,也要接收阴影。

我们学习站在父母的爱的记忆里,也站在他们的阴影下,捡起他们遗失的落叶,替他们好好爱自己,也教会他们如何爱自己。

斯蒂芬•贾格尔通过旅行,为彼此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彼此成为了她们一直以来想成为的人,这是相互成全。

那个为家庭办展的00后女孩肖瑶,曾经也想过要逃离家庭,也有着我们同年龄的困惑,是岁月和经历的沉淀,让她学会爱自己和爱家人。

无论肖瑶还是斯蒂芬•贾格尔,她们的故事给我们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父母和子女一场,并不完全是父母目送子女越走越远,还告诉自己不必追。

子女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应父母的爱,超越父母的女儿,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他们去爱,如此人生才真正完整,家才是真正温馨的港湾。

00后女孩办展“整顿”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是一场双向治愈 - 天天要闻

小时候,父母带着子女成长,长大后,子女超越了父母,也请也别丢下父母。

因为,并不是只有父母辈在教育子女,子女也可以教父母辈如何成长。

请别再将自己不太理想的生活,归结于原生家庭,那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原生家庭只能部分地影响你,不能全部地决定你。

人生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但愿我们都能捡起“母亲遗落的树叶”,也能伸手抓住所爱之人一直为我们举着的镜子,接替父母,好好爱自己。

在自我成长的河流,也请用自己的方式,带父母一起成长。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听见河西的千年心跳——《燕云十六声》原声乐辑 - 天天要闻

听见河西的千年心跳——《燕云十六声》原声乐辑

黄沙漫卷的玉门关外,驼铃与羌笛穿越千年时空,在《燕云十六声》的河西篇章中交织成一曲荡气回肠的江湖长歌。这片连接西域与中原的苍茫土地,正以声音为经纬,编织着比刀光剑影更深刻的江湖叙事——河西原声乐辑已于网易云音乐全线上线,邀你以耳为舟,共赴一场穿透时空的音律奇旅
这3个地方越舍得,越有福气 (精辟) - 天天要闻

这3个地方越舍得,越有福气 (精辟)

在生命的漫漫旅途中,有人如园丁般精心培育着生活的花朵,而有人却不经意间播下了荆棘的种子。生活的模样,归根结底,不过是“选择”二字的映照。你的时间倾注于何处,你的成就便绽放在哪里。以下这三个地方,若能学会舍得,有舍方有得,花费的时间,才算真正赋予了意义!
金庸为何让黄蓉战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轻时犯了何等罪过 - 天天要闻

金庸为何让黄蓉战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轻时犯了何等罪过

如果要让你选出最喜欢的金庸小说是哪一部,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尽管《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这些金庸后期的作品更为成熟,但在多数金迷心中,最经典的一部应该是《射雕英雄传》,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可以说金庸是借这部作品在武侠小说界站稳了脚跟,而这部作品的成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