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儿起,他们就一直在打架,有时候阵势大得把邻居都引来围观。”
“所以我现在甚至听不了别人大声说话,我害怕。”
“走在大街上,我低着头加快脚步,不敢迎面直视路人的脸,有一点点的声音就会把自己吓到,每天都活在没有安全感、焦虑的状态中。”
研究发现,孩子会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以此作为判断家庭环境是否是安全,如果父母之间的冲突不和,动辄冷战,互相辱骂、侮辱、威胁,甚至殴打、推搡,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受到极大的伤害,长大后更容易受到身心情绪上的困扰。
充满战争的家庭,
如何影响着孩子?
“好像每一个家庭不和的孩子,都会模式化地长成一个样子,拥有共同的‘性格缺陷’,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向、自卑、亲密恐惧、悲观……”
1.羞耻和愧疚
社会舆论环境在逐渐变得宽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会像想象中的那样受到嘲笑、排挤、欺负,但是,人们仍会受到离婚羞辱的影响,将公开承认家庭不和视为一种“家丑”,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孩子很难摆脱羞耻感的影响。
“别人家孩子,父母一闹矛盾,都知道两边哄哄,你怎么就不会?”
在这样的质问声中长大的孩子,总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有义务去防止父母发生冲突,去缓和他们的关系,甚至于对父母关系不好感到愧疚:“是我不好,我没能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做爸妈之间的粘合剂。”
2.敏感和讨好
他们往往很“懂事”乖巧,会尽量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操心。
他们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周围人的情绪变化,捕捉到他人的需求并及时满足,对于自己需求,他们却往往忽视或压抑,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想让别人难受,这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经常感到疲惫压抑,力不从心。
3.是非观念模糊
除了敏感自卑,一个充满争吵和怨怼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可能走向另一种极端:他们是非观念模糊,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强横强势,就能让别人服从。
他们缺乏平等友善的沟通技能,对批评和反对的声音十分敏感,如果有人稍微表达了对他的不满,他就会感觉对方在针对他,因此强烈的反击,试图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对方。
“我们心里也许都受过很严重的伤,我知道那种痛苦,也许白天、开心的时候不痛;但在噩梦里,难过失望的时候,一定会隐隐作痛。但是,这个伤口只是我的一部分,它不能定义我们是谁。”
如果这份痛苦你还没有能力逃离,那就关起房门,告诉自己:
我不需要对他们的感情负责,我需要对自己的情感负责,我允许自己失望,允许自己难过,但我也有勇气愈合。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离开,潇洒地和过去说再见吧,脱离他们,重新拥抱世界——也许你经历了很多痛苦,但别让痛苦定义你,你值得温暖和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