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问你一句话,是我哪里不好,还是我很差,或者是我哪里不行,你可以随便说,我可以改,但是我有自己的时间啊,我不能没有自由啊,我不能光在学习身上啊,学习必须劳逸结合啊!”
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哭诉着和父亲的对话,句句戳心,女孩逻辑清晰,思维敏捷,不但不卑不亢还赢了道理。
这是一位爸爸分享和女儿的一段对话,女儿抽泣控诉爸爸不让玩,表示自己作业写完了玩还有问题吗,随后爸爸称女儿最近表现也挺好,允许女儿玩会儿但不能玩太久。
话音未落女儿反问“我玩过半夜吗?”“我是最近吗,我每天都表现很好”。
爸爸还要求女儿继续坚持下去,女儿哭诉称压力大,“有本事你试试我这个压力”。
女儿最后警告爸爸,请珍惜孩子的儿童时光。
现在小孩子都很聪明的,知道的也比我们小时候知道得多,自然逻辑要比我们小时候更条理清晰。是啊,自己也是一个父亲,坦白说:
“有时候身为成年人,将自己的焦虑和某些期望转移给孩子,潜意识中将自己小时候的“遗憾”,非常渴望自己孩子可以帮自己完成”。
不可否认这位父亲的教育很好,想起我爸小时候从来不和我聊天,一点感情都没有,很羡慕那些能跟父母说笑像朋友一样的家庭。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多数父母经历过与父亲关系的冷淡如水,心里横行着一层隔膜,都不好受,懂得了亲子关系的重要;
现在的孩子也是悲催的,经常孤独地被父母“利用”,用孩子的童年来换取所谓的起跑线,为未来铺垫;
委曲孩子的纯真天性来成全外人眼里的“别人家孩子”;
活在父母期望的意愿里,好听的是从小学懂增值自己,其实何尝不是慢慢扼杀了自我。
真的年代不同,想起以前最怕的就是父亲的威严,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一个眼神瞪过来,自己就乖乖地听话。
从来不会主动问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顽皮或者做错哪里,父母之命就永远都是对的,所以长大了之后,性格始终都会有一点卑微的成分,甚至缩手缩脚,尤其是遇到熟识的长辈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
多点站在孩子立场上思考,不然又变成以前自己和父亲这样,只不过现在换成是披着道德外衣来无底线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