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孩子的轻生率明显增高,这究竟是为什么?
孩子唱反调,那是“夺权”的号角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生的叛逆期是从2岁开始的,当孩子发现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时候,便以惊人的速度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的存在使得他们不想被别人主导,迫切希望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可以“我说了算”的大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安排,总喜欢把“不”挂在嘴边;自主性很强,有自己的想法和固执,总爱和父母“对着干”……
而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第二个叛逆期开始,从此开始了和父母对着干的“伟大征程”里:顶嘴、不服管、和父母对着干,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毫不顾忌地挑战父母的权威,反抗师长的控制,甚至遇到不满就做出自残、轻生等不可挽回的行为。
即便家长强忍着怒气,心平气和地包容他们各种无理的行为,但常常还是会在现实面前碰得一鼻子灰。
心梗到极致,又卑微到尘土,大概就是这个阶段父母最真实的写照吧。
图源丨《少年派》
一声声“我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为了就是摆脱父母的管制,夺得自主权。而父母的角色,不得不变。从前的“守护人”,如今必须转变为“守望者”。
叛逆是成长的“标配”
夺权,要的就是独立。独立意味着必经“破茧成蝶”的挣扎和阵痛。
无论是2岁的自我意识萌发,还是青春期的维护主权。所谓的叛逆,其实是孩子心智逐渐成熟的标志。而“对抗”是一种成长宣言,预示着他开始挣脱父母的束缚,追求独立的思想和行为。
每一个看似逆反的举动,背后都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那是孩子在学习对自己的掌控和管理,寻找和建立自我认同。
《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一书中指出:“当遇到孩子叛逆时,心理医生们常对父母们说,这是一场孩子发起的独立战争。你一定会输,你最好早一点接受这一点。否则你只是看起来赢了,但最后你会输得更惨。”
可惜,许多父母不敢放手,也不愿放手。
你以为那些喜欢唱反调的,挑战权威的,冲撞制度的孩子们,并非是刻意要和父母作对。反而,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引起人的注意力,在关注中去找寻真正的“自己”。
所以,当逆反期的孩子气势汹汹地杀来时,父母们,莫慌,让路!
图源丨《小欢喜》
三个心理学效应,教你应对逆反期的娃
孩子虽然生理上成长了,但心理上却仍然易碎。想独立,能力不够。想摆脱,却有没有办法独立。
图源丨《小舍得》
所以他们只能“作”来试探和考验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在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接住孩子的作,然后给出最纯粹的爱。
那到底该该怎么做呢?
1、飞镖效应:
越用力,越适得其反;越松弛,越拉拢关系
在心理学上,飞镖效应指“事与愿违”,就好比用力把飞镖掷向一个方向,结果飞镖却飞向了相反的方向。
只猛盯着目标,却不讲究方式方法,最终也不会达成目标。想让孩子不叛逆,就是我们盯着的目标,一味地压制,看起来是最容易接近目标的方法,但实际上却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甚至变得更叛逆。
“不服管”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念叨和指挥,而是放下架子,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倾听,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你向后退多一步,他反而靠近你多一步。
2、视网膜效应:
目光所及,多寻优点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取决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
这也是视网膜效应希望带给大家的启示: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父母如果挑剔难沟通,孩子自然忤逆难相处。
一个长期在父母挑刺和阻拦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是警惕的,随时做好反驳和自我保护的“战时状态”,所以他们的逆反看起来会更猛烈。而他们内心对自己的定义,慢慢也会局限在父母时常唠叨的那些负面特质上。
图源丨《小欢喜》
反之,父母如果可以将目光聚焦到孩子的长处,减少对短处的关注,每个孩子都会汲取到更多正面的认知和鼓励。
《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
你希望孩子发光发亮,你眼中先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光芒。
3、自己人效应:
先结盟,拉拢自己人
许多人抱怨,逆反期的孩子没办法好好说话。
但原因其实是,父母自认为的“沟通=讲道理”,而孩子需要的“沟通=谈心”。
四川眉山曾经做过一份四千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的孩子认为,父母是愿意且真正和自己聊天的。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曾提出一个“自己人”的观点:“家长要想多了解孩子,就得多暴露自己,家长暴露自己越多,孩子暴露自己也会越多。”
图源丨《小欢喜》
比起循循善诱的大道理,敞开心扉地跟孩子保持“情感共鸣”,放下父母的身份,畅聊下自己年轻时的糗事,摔过的跟头,得到的教训。感情拉近了,心就靠近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己人效应”:让对方将你和他归为同类人,“自己人”的话就会更被信赖和接受。
图源丨知乎
每个逆反期的孩子,其实都走在探寻自我的路上。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向导,而是卫兵。不需要发号施令,只需要保驾护航。
忍一时风平浪静——闭上想唠叨的嘴,管住想帮忙的手,放宽焦虑不安的心;退一步海阔天空——只需要给予支持的笑容,肯定的眼神,包容的怀抱;
最终,让孩子寻找到前行的勇气,自我的认可,对成长的期待,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