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能力,是每个人都需要发展的能力,从胚胎开始就伴随我们的一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类胚胎最外面一层叫做外胚层,它最终会发育成宝宝的皮肤、头发、指甲和神经系统。
也就是说,皮肤与神经系统的形成材料是一致的,都是从胚胎外层发育而来。
同时,触觉感受器又广泛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人体的唇、鼻、舌尖和指端部,这些部位的触觉最为敏感;而指腹部、头部、背部和小腿部的触觉感知相对较弱。
因此,通过触觉刺激、触觉按摩、触觉抚触可以发展人体的神经通路,是神经系统发展的基础。
这也是我们经常会借助身体抚触来帮助宝宝发展触觉的原因所在。
另外,前庭觉的发展也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
婴幼儿前庭觉的发展大概在受精8-9周后就已形成,到了10-11周左右就开始工作;到了妈妈怀孕5个月时,宝宝就可以在妈妈肚子里感受到各种活动了。
所以我们都会建议孕妈一定要有适量的活动,来帮助宝宝发展前庭感知能力。
而孩子出生后的3年内,他会通过各种活动来接收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使大脑神经获得丰富的连接。
这样孩子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身体感知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才能获得足够的发展。
比如“三翻六坐七滚八爬”,是孩子慢慢克服重力、逐渐实现四肢协调运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良好发展,会为孩子后续手部精细动作以及左右脑的协调配合,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而手部精细动作、协调能力以及情绪管控等能力,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果某一阶段出现不足,孩子的日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但这种影响如果我们不仔细观察,可能并不会发现。比如孩子地板爬行时间不足,他大脑左右连接就会受影响。
左右脑连接不畅,他的双手配合和身体协调就不够好。这样孩子就会出现搭不出想要的积木、写字画画总是乱七八糟、学不会跳绳等情况。
这就需要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帮助孩子从基础的感觉系统开始,慢慢提高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力,从而实现最终目标——能够顺利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感统训练的目标是什么?简单说,有下面这三个层面:
一、给儿童提供丰富的感觉信息,使其建立复杂的神经网络通道。
感统失调一般可以分成敏感或迟钝,这都属于“特定感觉系统发育异常”的范围。
针对这种情况,训练师会根据孩子能力发展的情况,通过特定的游戏促进孩子相关大脑神经的连接。
比如通过触觉球的按压或抚摸,来改善孩子触觉敏感的情况。
当然按压过程中怎样循序渐进,需要训练师根据经验以及孩子当下的反应进行调整。
二、促进感觉系统间的整合及脑功能的发展。
当感觉系统发育水平提升之后,孩子就需要把各感觉通道进行协调和整合,这样他才能对自身能力有个整体的把控。
而这种整体把控能力,会影响孩子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
三、帮助孩子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促进不同感觉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高效性和综合性,实现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感统失调归根结底是,不同感觉系统间的信息在中枢不同水平上的沟通、整合及反馈调节问题。
因此,这个目标下的感统训练,通常会结合认知、语言方面的内容,实现各脑功能分区的统合练习。
好了,说到这里,简单分享几个适合家庭进行的感统游戏。
TRANING GAMES
- 滑梯上俯冲大滑板:改善前庭觉、本体感不足,每天5-10分钟
- 趴地推球:改善前庭不足,每天20-500次
- 旋转大陀螺:改善前庭觉失调,每次50-70下(注意观察孩子反应)
- 平衡踩踏车:改善平衡和本体感不足,每天5次
- 弹跳大龙球:改善前庭觉失调、触觉敏感,每天5-10分钟
- 触觉球游戏:改善触觉和本体觉不良,每次10-20分钟
- 羊角球游戏:改善本体觉失调、触觉敏感,每天15-20分钟
- 蹦床跳跃:改善前庭觉和本体感不足,每天5-10分钟
感觉统合是人类的本能,是学习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家长一定要科学对待感觉统合,帮助孩子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