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我是吉宝妈妈,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读书|写作干货】【成长思考】,偶尔讲个【小故事】。
午睡醒来,我在小书房看书,听到门外“噔噔噔”的声音,紧接着虚掩的门被推开了,二宝探进圆滚滚的小脑袋来,看到我,笑嘻嘻的,以最快的速度爬到我身边,伸出手,要抱抱。
我抱起她坐在膝盖上,她胖乎乎的小手开始不安分,翻乱了我的书,还总想挣脱我的手爬到书桌上去,去玩她喜欢的笔和小摆件。我无奈地合上书,带她去客厅玩。
虽然我很早之前就知道自己会有两个孩子,最好是哥哥和妹妹,老天好像听懂了我的愿望,让我在四年内得偿所愿,但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似乎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此我毫无疑异。但同时,父母也是学生,也需要学习,需要成长。今天想跟你分享优秀妈妈养成需要具备的能力。
01 情绪控制能力
在老公和孩子眼里,这个世界上最喜怒无常的生物恐怕就是“妈妈”。
有陪孩子写过作业的妈妈都知道,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耗费心神的事情,没有之一。如果这个时候在妈妈身上安装一个心电图仪器,那曲线必定是医学界无法解释的现象。
大多妈妈都是耐心的教开始,愤怒的摔笔而去结束,留下一脸懵逼的孩子。而大多成绩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情绪稳定的“佛系妈妈”。
拥有良好的管理情绪的能力,不仅能让你在亲子关系中如鱼得水,还能够让你的心灵变得宁静祥和,和周遭的环境和谐相处,从中取得更大的助力。
02 赚钱能力
前段时间看过的一本书《会赚钱的妈妈》,该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妈妈,她在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孕吐严重,不得不辞职回家,找了一份妈妈助手(帮在家工作的人看护孩子)的工作。
从这一份工作开始,她慢慢积累起妈妈们的工作经验,并开始关注所有全职妈妈们的工作情况。
作为一名教妈妈们挣钱的人,作者分享了每个人该如何通过自我分析以及市场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让妈妈们既能挣到钱,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
全职妈妈们该如何找工作?如何摆正找工作的心态?如何做好一份工作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事业?以及如何看待工作?书中都娓娓道来。
作者一直的主张是,不管全职妈妈们选择做什么工作,都要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和使命,长久持续地做下去。“哪怕是以蜗牛的速度保持前进”。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工作赚钱这件事情有了新的认识。妈妈们赚的钱应该是心中热爱,并能长期坚持的。
03 示弱能力
有一个普遍现象,以妈妈为主带出来的孩子依赖性都比较强,而爸爸为主带出来的孩子则恰恰相反。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妈妈太勤快,总是大包大揽,爸爸呢,总是想偷懒。
这个时候妈妈应该向懒惰的爸爸看齐,你的放手才能成就独立坚强的孩子。
这段时间吉宝开始练习简单的算数,开始那几天他总是依赖我给他读题,并且详细的讲解一个例子,他才会明白。
前两天陪他写作业,我正赶稿子,他拿着练习册过来问我,我随口说了句:妈妈也不认识这个字,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又坐回去自己琢磨,等他写完,我发现,他竟全部做对了。
我表扬他,他很自豪地跟我介绍他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做的。自此,我决心开始对写作业这件事适当放手。
04 共情能力
在上一辈的观念里,孩子永远都是“不懂事”的。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假命题,孩子是否懂事关键在于与孩子的沟通频道是否一致,是否能够与他们共情。
上周末带吉宝去公园玩,遇见一位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小女孩,妈妈想让小女孩自己去玩那个比较高的滑滑梯,但孩子就是不愿意。
气得妈妈放狠话:“连这点胆子也没有,以后你还能做成什么事?”
小女孩一边哭,一边用可怜兮兮的眼神看着抱肘站在对面的妈妈。
这时爸爸走了过来,抱了抱小女孩,问她:“宝贝,你能不能告诉爸爸,为什么不想玩滑滑梯呢?”
“我一个人害怕。”
“哦,那爸爸今天陪你一起玩,下次你自己再勇敢点好吗?”
女孩点了点头,在爸爸陪伴下,她玩得很开心,显示出对玩滑滑梯浓厚的兴趣。
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其他任何一种情感连接,都需要有共情能力,一味谴责对方就意味着把改变这段关系的责任归于对方,唯有理解和包容,感同身受,才是关系维护的润滑剂。
05 沟通决策能力
大多数妈妈在家庭中都承担了发号施令的角色,我就经常被X先生调侃是家里的司令员。妈妈们的沟通决策能力不仅在职场需要,在家里更是不容或缺。
大到家里的大笔开支,小到“今天吃什么”,与家里的长辈亲戚的亲情沟通,与学校老师,课外班老师沟通,这些都是妈妈一手操办的事情。
我这个妈妈在家说是司令员,其实也是个打工的。每次遇到什么需要商量的事情,我都得先把情况了解清楚,优劣分析清楚,再找X先生商量,他往往只给一句话:你决定就好。得嘞,是我,是我,都是我!
但我现在决定逐步放权,老公不靠谱,就把权力放一些给儿子,比如让他决定我们出去哪里吃饭,去哪里玩,要怎么玩。
06 钝感力
“钝感力”直译来说就是“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成功似乎总是与敏锐谨慎联系在一起,但在敏感之余多一份钝感,也是一种“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育儿是一家人最幸福的话题,作为指挥者的妈妈,只有掌握适度“钝感”,做一个有“钝感力”的人,不必对细节锱铢必较,善于发现家人的积极育儿方法,营造和谐的育儿氛围。
“钝感力”可以让妈妈告别“一天都把心栓在孩子身上”的心态,在家人共同育儿的氛围下,还能够积极利用空闲时间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我成长。
当一个妈妈太过敏感,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让她担心不已,这时候她已经阻断了孩子和外界链接的本能,她想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玻璃房里,她变成一个玻璃罩,把孩子牢牢地罩在里面,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伤害,这其实在废掉自己的孩子。
一旦这个孩子有一天走出妈妈的保护,外界的一点毛毛雨对她来说都是大雨滂沱,所有童年应该受到的伤害都会一个不落地重来一遍。
妈妈,人人都觉得这是伟大的代名词,我心里却一直有个不太一样的看法,以前我不敢说,前两天看作家刘瑜写给女儿小布谷的一封信《愿你慢慢长大》,其中有句话坦然的说出了我的想法: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
愿我们都能做个具备高成长力的妈妈,有选择生活的勇气,也有承担后果的能力。
以上共勉!
END
感谢你,一直看到了这里。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我吧~你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谢谢你!❤❤❤
往期精彩内容:
作者介绍:
吉宝妈妈,85后文字爱好者,二胎宝妈,专注读书写作,成长思考,偶尔讲个小故事,是妈妈,更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