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每天开启—《认知觉醒》14

2022年07月07日08:26:17 育儿 1994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知识体系”,是近两年特别流行的一个名词,我们模糊地知道它貌似是一种很厉害的专业技能,在百度找找到的解释也是“指某一项专业知识的总和”。

阅读,从每天开启—《认知觉醒》14 - 天天要闻

其实,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觉里,也就是我们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一些人他(她)们在每一次遇到问题时,都能靠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快而正确地解决问题。这个人在我们眼中也是“厉害”的象征。

在敬佩之余,你是否也会有一丝羡慕,也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能力?!

那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揭开“知识体系”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一直的观念里,知识就是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案例、道理,等等。

万维钢老师却给了它不一样的注解: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我们学习它的方式,也总是习惯地按照以往的经验:找一个最权威、最确定的认知体系去学习和照搬就好了。

作者却告诉我们,这是学习“学术知识体系”的方法,却不是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方法。因为我们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结合万维钢老师上面的话,它表达的意思是: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点正是“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换句话说,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识。它能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结束了概念解释,我们开始正式走入“如何搭建属于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的内容。

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我们自以为的搭建方式就是沉迷于全面掌握和全盘照搬他人的体系,甚至感觉如果没有完全掌握对方的认知体系,那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相信这样的方式很多人都曾用过,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而作者却告诉我们,高手读书从来不画思维导图,也不会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

在阅读时,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

他们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在书读完之后,他们会放上几天,然后再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当然,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是真正触动的,并能让人发生真实改变的,他们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他们也不觉得可惜,甚至认为,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又有何干。

上面这一大段的说法是否震撼到了你?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了。震撼之余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这种说法的依据吧。

根据能力圈法则可以知道,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认知也不例外,它同样遵循这个原理: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而他人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也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我们也是无法真正接受的。

阅读,从每天开启—《认知觉醒》14 - 天天要闻

所以,除非对方的认知体系刚好和自己的认知圈比较匹配,否则痴迷于全盘接受,学习效果有限,还很浪费时间。

阅读,从每天开启—《认知觉醒》14 - 天天要闻

原来不是曾经的我们太笨记不住太多的书中内容,而是我们根本就“不得其法”,总想着用最密的网拉出河底所有的东西,却不明白大多数的东西在仔细分拣后发现都不是我们要的,这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仔细回想,曾经殚精竭虑做过的那么多笔记,那么多思维导图,现在似乎都想不起来了,现在才明白是那么的“无用功”。

原来,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的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就好

阅读,从每天开启—《认知觉醒》14 - 天天要闻

当我们把“触动碎片”能够与自身紧密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也就能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了。

因为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而高手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不断收集该领域内触动自己的信息,然后加工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原本的“知识体系”从“有感触的碎片”中去扩充,壮大,否则再厉害的知识也会让我们“消化不良”。

这就是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优质书、报了那么多高端课,自己却依然无法发生想象中的巨变了。唯一的原因就是它们暂时还不在我们的认知区,和我们的需求贴合得并不紧密,所以学了也用不起来。

不过,随着我们自身认知体系的不断完善,会在某一天发现原来距离我们较远的知识就会相对变近,于是又能触动我们了,这时候它就会真正纳入到我们的体系中来,真正被我们所用。

所以暂时放弃一些知识并不可怕,只要持续学习,我们就不会损失什么。

明白了“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的原理,我们就开始真正搭建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吧。

那具体的做法是怎样的呢?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实用的方法“每日反思”。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要注意的是,在“触动”中还会有一种特殊触动,就像曾经看过很多好文章,当时被触动得一塌糊涂,还把它们放进了收藏夹,但一段时间之后,就再也记不起来了。这样的触动就叫“伪触动”不足以被我们所吸收。

当一个新知识靠近我们认知圈边缘的时候,触动产生了,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着连接紧密。如果不及时强化,新的触动点很可能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就又“飞走了”。为了留住它,让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也就是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面对一个新的“触动点”,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知识、这个道理、这件事情说清楚,并且让外行人也能听懂,那么这些知识、道理、事情十有八九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因为在经常输出的过程里我们总会不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所以成长起来也是最快的。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读了一本书或是很多篇文章,当时似乎明白了很多,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相当多的内容都想不起来了,只有某句话,或是某个细节还记得,哪怕我们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有一条微弱的线索,这时候,我们也要极端重视这些内容,因为那些能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的知识,是与我们真正产生触动的知识,我们和它之间宝贵的连接还在,所以要想办法主动关联和强化。

具体的方法就是下面的第三条。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每一次的学习,我们都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当我们开始运用那些知识,践行那些道理时,相关细节就会源源不断地显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不仅能成为认知上的强者,也会成为行动上的巨人。

最终,我们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而这就是搭建自己“认知体系”的秘密。

所谓是“一理通,百理融”,当我们揭晓了学习的原理,接下来的学习相信也就变得“顺其自然”起来。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分享 | 高考成绩出来了,不打扰是你的温柔~ - 天天要闻

分享 | 高考成绩出来了,不打扰是你的温柔~

这两天全国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无论结果如何都请为你的孩子骄傲记得跟他说一声你很优秀如果你身边正好有高考家庭请不要去打扰人家的幸福默默关心就好01【你的过度关心,可能会成为别人的负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高考成绩出来后,我点开了同事的微信。
爱玩泥巴的小鳄鱼 - 天天要闻

爱玩泥巴的小鳄鱼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动物王国幼儿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聚集在一起学习、玩耍。其中有一只小鳄鱼,它叫小妮,是个顽皮的小家伙。小妮很喜欢玩泥巴,在幼儿园的泥浆堆里玩耍是她每天的乐趣。小妮总是捧着泥巴,搓来搓去,弄得自己臭臭的、脏脏的,
接受缘分:乐在放开 - 天天要闻

接受缘分:乐在放开

人们常说:接受他人的远离,这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突然的沉默,还是逐渐疏远,我们都必须学会接受这种情况。生活就像一辆前行的列车,有人与你同行,有人会在旅途中下车。有人让你喜爱,也有人让你感到厌恶。当有人下车时,即使依依不舍,也该说声再见。当有人不再联系你时,最好
别错过孩子“黄金五年”!认知启蒙、语言能力双提升! - 天天要闻

别错过孩子“黄金五年”!认知启蒙、语言能力双提升!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存在着一个被教育专家称为“黄金五年”的关键阶段。这短暂而宝贵的时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未来的道路与成就。遗憾的是,不少家长未能及时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极端重要性,不经意间错过了塑造孩子未来的黄金时机。
孙子想考北大上热搜,朱炳仁:尊重他的想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 天天要闻

孙子想考北大上热搜,朱炳仁:尊重他的想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朱也天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袁静“爷爷对我的教育一直都是言传身教的方式,他不会特意对我说你要怎么做怎么做,或者是给我提很多要求,他更多是以日复一日的工作,以几十年如一日的投入精神,将他的心血投入到与铜相关的艺术创作中。”朱也天曾经这样谈及爷爷朱炳仁对他的影响。6月26日,朱炳仁孙子高考登上微博热搜,...
这对父母吵架的原因太意外,结局更是暖心至极 - 天天要闻

这对父母吵架的原因太意外,结局更是暖心至极

冲突的起因在一个普通的周末傍晚,家里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母亲正忙着准备晚餐,父亲则在客厅里看电视。突然,母亲走到父亲面前,质问他为什么没有帮忙做家务。父亲显得有些茫然,他并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突然发火。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父亲也开始不耐烦,
亲子心理咨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吗? - 天天要闻

亲子心理咨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吗?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我对孩子太过急切,像极我爸当年对我的样子,也是我最讨厌的样子。如何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这一路走过去的印记,如何放下那份自私的执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可以感受到题主的焦虑和无奈,表面上题主是为孩子的平庸而感到失望,其实是你对于自己...
萌态百出!熊猫宝宝圆润如煤气罐,网友:这谁能顶得住啊! - 天天要闻

萌态百出!熊猫宝宝圆润如煤气罐,网友:这谁能顶得住啊!

在翠绿茂密的竹林中,藏匿着一群令人忍俊不禁的可爱使者——熊猫宝宝。它们宛如一颗颗精致雕刻的玉球,圆润得如同家中的“煤气罐罐”,让人一见便心生欢喜,爱意满满。作为中国的国宝,熊猫宝宝不仅因其黑白分明的独特毛色和憨态可掬的模样在全球圈粉无数,更
妙笔天成,弘扬国粹——张德聪 - 天天要闻

妙笔天成,弘扬国粹——张德聪

篆书,作为中国古老书法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篆书书法中,其字形匀称、线条优美,给人以古朴、端庄的美感。张德聪先生的篆书,每个字的线条都呈现出一种流畅、圆润的美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享受。特别是在书写长篇作品时,篆书的线条之美更加凸